六旬患者寻找到当年寄信医生:一份穿越33年的深情

2020年12月08日11:11  来源:湖南日报
 

  “没想到时隔33年,还有患者保留了信件。”11月27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罗万俊教授向湖南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术后随访信,收件人是湘潭市的蔡女士。1981年,蔡女士在湘雅医院接受手术。

  就在2天前,今年60岁的蔡女士带着保存了33年的随访信,辗转找到了罗万俊教授。“对医院和医生,我只想说谢谢你们!”一见面,蔡女士紧紧握住了罗万俊教授的手,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1981年,蔡女士出现吞咽极度困难,甚至连温水都难以喝下。她来到湘雅医院求医,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随后在胸外科接受了Heller肌层切开手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手术后两周左右,她顺利康复出院。

  1987年,蔡女士收到了一封来自湘雅医院胸外科的信件,信中详细地询问了她术后有无吞咽困难,有无胸窝部疼痛,有没有继续在当地医院检查,术前术后体重是否有差别;并建议她前往湘雅医院胸外科复诊。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感到既惊讶又感动,觉得湘雅的医生非常负责,6年过去了还牵挂着患者的情况。”蔡女士回忆,当时,湘潭到长沙的交通不便,加上术后身体恢复得很好,她没有前往医院复诊,但这封信被她保留了下来。后来数次搬家,这封信一直在保险柜中存放着。

  今年,出现了当年类似的症状,担心旧疾复发的蔡女士再次来到湘雅医院,经消化内科副主任欧阳淼副教授接诊后,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桩心事放下了,但她还有另一个愿望:找到当年那位寄出随访信的医生,当面表达感谢。

  经过消化内科、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寻找,确认寄出这封随访信的是心脏大血管外科罗万俊教授。

  上世纪80年代,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手术是一门新开展的医疗技术。为了追踪患者的手术效果,当年还是住院医师的罗万俊按照个人的习惯与科室的传统,对所有接受此项手术的患者进行了信件随访。

  “术后随访是评价医疗效果最可靠的指标,是制定规范医疗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术后并发症防治十分重要。”罗万俊教授介绍,“因为当时电话并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进行;同时也考虑到患者的文化层次不一,写信时我尽量采用了简单的问题,以追访了解术后患者的身体情况。收到了一部分回信,还有一些没有回音。”

  看到自己初入医院时写下的熟悉字迹,罗万俊教授感慨万分:“曾经有一位医学大师说过,一个杰出的医生,随访记录应该从手术前开始一直做到坟墓。虽然术后随访工作做起来繁复,但能切实提高我们的医疗质量。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据悉,湘雅医院始终坚持着患者术后随访的传统。如今的术后随访借助互联网优势,以电话、邮件、微信的方式持续进行。以胸外科为例,患者出院后一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都有护士电话进行随访,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曹璇绚)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