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太平老街

2020年12月15日16:4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太平街是一条名街。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政府为方便货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太平门,太平街由此得名。千百年未变一条老街,是“古城长沙”的一个缩影,是长沙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原有街巷格局保留最完整的街区。

太平街也是一条小街。坐落于五一商圈西南的太平街,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全长仅375米,宽不过7米,占地面积不足12.6公顷,是名副其实的袖珍街。因此,逛太平街,得慢行慢看,细细品味,如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不仅不能感受太平街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难体验到太平街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气息。

长沙可以说是一座劫后余生的城市,历经1938年“文夕大火”,城区地面建筑所剩无几,太平街作为幸存的几条历史老街也是千疮百孔。虽然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和保护,直到2004年《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太平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2005年开展了《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实施策略研究》,编制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同年,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保护整治工程启动实施,总投资1.5亿元,于2007年9月底竣工。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保护整治工程完成后不久,我就参观考察过。整治后,太平街区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用地面积约5.3公顷,沿主街有门店87个,经营面积近3万平方米。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成为街区内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保留了中国南方建筑的传统格局;贾谊故居、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李富春故居等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成为展现长沙历史文化的新名片;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老字号注入了新的生机。

尽管如此,太平街区整治完成之初其实颇显冷清,人流稀少,不少店铺许久都未曾开张,投资业主(原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门店不能租售出去而犯愁。但仿佛一夜之间,太平街便成为了长沙闹市的代表,每天人头攒动,来回穿梭,长沙人趋之若鹜,外地人慕名而来。

秋去冬来。这一天阳光灿烂,冬日暖阳,陪同几位外地朋友,我们走进太平老街,亲身感受这一网红打卡地的繁华与喧嚣,品味长沙的过去与今天——

我们从五一路太平老街北口进入,一路慢行,不时深入两旁的街巷里弄,街区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商业服务、文化经营为主要职能,街巷格局具有明显的明清风格,清末民初的民居风貌,长沙市井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出屈贾文化纪念地、商业民俗传承地、辛亥革命发源地三大文化特征,集中体现了长沙清末民初时期传统的人文风貌。

在太平老街,感受最强烈的大概是各种美食的味道。置身街区之中,空气里处处弥漫着香、辣、甜、酸、咸等多种气味,即使不用呼吸,也能沁入五脏六腑,哪怕你饱腹而来,都不禁味蕾绽放,胃口大开。

位于太平街北口“袁吉虎烤鸡”,常年散发着勾魂的香味,鸡肉事先腌制过,在烤的过程中涂抹酱料,烤出来的鸡肉又紧实又入味,皮脆肉嫩。说到炸烤,“胡记”炸炸店的兰花干子可谓一绝,吃起来酥酥的,还嘎嘣脆;还有小香肠、里脊肉,也炸的很嫩,蘸上独家秘制的甜辣酱,甜辣甜辣的,虽然门店环境真不咋的,但是慕名前来的人不少。“老福胜蒸饺”据说在长沙老板蒸饺界颇负盛名,老板是一位娭毑,每当蒸饺端上桌,娭毑都会随送一小碟子辣椒,还特意提醒顾客“辣椒很辣哦!”让你觉得既淳朴又可爱……

经过“老擔馄饨”,让人立刻想起电影电视里在街上那些挑着担子卖馄饨的老头。走进店来,古朴的厨房里,一直冒着热气的汤看着就忍不住吞口水,我们决定小吃一碗。一楼位置很窄,我们便直上二楼,靠窗坐下,可以看街上人来人往。上菜很快,排骨汤打底,很浓的汤底,汤里面还有酸菜,馄饨面皮绵软,肉馅饱满,味道真好!我们连馄饨带汤,吃得是渣都不剩。

长沙小吃,臭豆腐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毛主席老人家1958年回湖南视察,在火宫殿品尝小吃时说过:“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长沙臭豆腐更是名声大噪,名扬中外。街上有一家“李四姐臭豆腐”。李四姐臭豆腐看起来软软的,一口一块下去,在嘴巴里面爆汁儿,从外到内全部入味,口感回味无穷。还有豆花,酸萝卜,也是本店的特色,酸萝卜蘸上臭豆腐的汁儿,完全酸爽,再就一口豆花儿,入口即化,禁不住再舀上一勺放入嘴里。

最近两年,最负盛名的食品店大概要算“茶颜悦色”了。茶颜悦色是成立于2015年3月的长沙茶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以茶饮和甜品为主打的饮品创意奶茶店,运用复合创新思维顺势推出的最新一代立体复合型餐饮业态。目前在长沙已拥有350多家门店,仅太平老街就有5家,而且几乎家家门店顾客都需要排长队。2020年12月3日,茶颜悦色选择武汉开了长沙之外的第一家分店,开业当天,最长排队达8个多小时才品尝到茶颜悦色。媒体报道:一位女孩与朋友同去购买茶颜悦色,见排队的人太多,当即乘坐高铁到长沙,在长沙高铁南站附近的一家茶颜悦色店喝了两杯,打包两杯,再乘坐高铁回到武汉,她那位朋友还在那里排着队……

太平街巷两旁伫立着的商铺很有些古风古韵。如“太平街老秤店”,门口的古董摇摇椅,居然是设计精良的体重秤,店主文志飞告诉说“这杆秤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确实是古时称人的秤,16两为一斤,可称两百多斤重的人。”戴副眼镜的文嗲嗲很喜欢跟顾客聊天文地理。作为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街老秤店已是长沙最后一家人工制秤店,“这项手艺要失传罗!”文嗲嗲很是慨叹。

太平街上当年最著名的商号莫过于“乾益升粮栈”。乾益升粮栈又称太平粮仓,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如不对称房间布局,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征。最初为清末长沙首富朱昌琳(1822—1912年)于清咸丰年间开设,朱昌琳乃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伯祖父。粮仓容量为十余万石,自储自营,不寄客货。朱昌琳先是经营粮食,后又经营茶叶和食盐,在太平街设乾益升总栈,又在汉口、西安各地设分栈。后又投资创办炼锑厂、红砖公司,还开了一家钱庄自铸银饼,发行市票,俨然“托拉斯”。到清朝末年他已成为湖南首富,在乡下拥有大量土地,在省城购置多处房产,还在丝茅冲修了一座大宅院,占地400多亩,人称“朱家花园”。

太平街最令人敬仰的自然是历史文化。太平街的西牌楼街口有一座古戏台,名为“宜春园戏台”。宜春园戏园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太平街的孚嘉巷,是湖湘最早的第一家湘剧戏园,宣统二年停业(1910年)。原有的戏园建筑已消失,为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展示湘剧等地方戏剧艺术演艺,在实施街区一期保护整治工程时,便于西牌楼街口按长沙地方风格恢复了古戏台。戏台吸取了湖湘古庙戏台的传统工艺精华和独有特色,木结构、圆柱、梁枋刻纹雕饰,戗角高翘、龙头雕饰、猫弓背山墙、檐下蝼蜂窠……

有人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酒文化与茶文化,那么,酒文化就是“闹”,茶文化就是“静”。不管此说是否有理,我是深表赞同的。我辈俗人,安安静静地饮茶的时候不多,热热闹闹喝酒的时候居多。太平老街有一个茶楼名为“无上清凉”。某一次,朋友相约去饮茶,因为是晚饭后的时光,第一杯茶还没有喝完,便聊到了喝酒,于是询问可否弄几个下酒菜喝点啤酒。得到肯定答复,我们便在喝完一杯茶后开始喝酒,并让茶楼派人到南门口去买“油爆虾”佐酒。此后,去过许多次“无上清凉”,不是去饮茶,而是去喝酒……

而太平老街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自然是“贾谊故居”了。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前177年—前174年,时任长沙王太傅,就住在这里。后人敬仰这位高贤,故保存他的故宅及宅内文物用品至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已有2000多年历史。

贾谊故居从明朝成化元年以来就是祠宅合一的格局。目前的贾谊故居祠匾是赵朴初先生最后的墨迹,祠两边均是清朝时湖南巡抚所写。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时只有27岁,他感怀身世却不至消沉,蛰居一隅却心忧天下,有《过秦论》等名篇传世,贾谊故居因此被称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长怀井”是贾谊故居原物,又称“太傅井”,因杜甫的“长怀贾谊井依然”一诗而得名。西晋《湘水记》载:“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贾谊故居历代毁建相继,湖湘人民对贾谊故居维修和重建了100余次,均以长怀井为中心,原址不变。从明朝成化元年始,形成祠宅合一之格局,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仅剩太傅殿。1996年11月重修,目前主要景点有门楼、贾谊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由于贾谊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2000多年湖湘人民保护故居的非凡经历,因此,贾谊故居在古城名城长沙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太平老街,浓缩着一座城的文化精髓,记录着一座城的发展变化,积淀着悠久人文底蕴,展示着传统民俗风情。行走古街,除了直观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封火墙、古戏台这些标志性古建筑符号所带来的古典视觉冲击,更多的是领略到一种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的相互交融……(蒋集政)

(责编:李淑静、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