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莫斯科聆听列宁的教导

2021年01月05日10:31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刘少奇故居。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供图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21年7月9日,一群风尘仆仆眼底却闪耀着激动与欣喜的中国青年,手执魏金斯基写给共产国际的介绍信,敲开了苏俄布尔什维克组织联络处的大门。苏联同志热情地接待了这群远道而来的的勤工俭学生,认真地登记下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为了表达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青年最诚挚的欢迎,组织决定,安排青年们轮流列席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突如其来的喜讯迅速在这群青年中传开,得知消息的刘少奇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他万万没有想到,初抵莫斯科,竟然就有机会坐在宏伟的会场大厅里,聆听来自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探讨革命大事。

随后的几天,刘少奇和同伴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大会。会上,他如愿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十月革命伟大导师——列宁。列宁流利的德、法语,沉着果断的谈吐,以及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出诚挚果敢的政治家态度,给刘少奇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家与革命等问题的精辟论述,以及对于俄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和方针的阐述,更是令正在苦苦寻找救国之路的青年刘少奇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青年时代,在追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漫漫征途中,刘少奇经历了异乎寻常的曲折。他曾受军事救国思想影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堂求学,但护法运动的浪潮席卷中国,湖南成为了南北中心战场,讲武堂在军阀混战中毁于兵燹,他从军救国的路,走不通了。之后,刘少奇努力备考,报考了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均获录取。但由于无力承担学费等原因,上大学的路,又走不通了。直到后来,他考入不收学费的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打算赴法勤工俭学。可惜的是,1920年6月,法国当局开始阻止中国学生入境,刘少奇赴法勤工俭学的路也走不通了。

刘少奇照片。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供图

然而,刘少奇在保定读书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触动很大的事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他后来曾回忆:“这个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由此,刘少奇对于无产阶级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0年夏天,刘少奇读到《大公报》上刊发的湖南成立“俄罗斯研究会”,组织革命青年到俄国勤工俭学的报道。8月,他匆匆收拾行囊,赶回湖南,找到了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公开负责人贺民范,表明了自己想留苏的意图。贺民范非常赞赏,亲笔写信推荐他到上海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学习。

1921年春,怀着对十月革命故乡的向往,刘少奇和同伴们一起踏上了赴莫斯科的艰辛旅程。从海参崴到莫斯科,他们乘坐的火车时开时停,走了整整3个月。然而,无论是搜查、抓捕,或是饥饿、寒冷、疾病,都没有动摇刘少奇对于苏联的向往,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1921年8月,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聆听完列宁的教导之后,刘少奇正式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同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东方大学发展组织,刘少奇找出《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参加共产党,献身党的事业。1921年冬天,刘少奇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刘少奇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认定“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的他,付出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事业中,全心全意地践行了自己“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高青)

(责编:李淑静、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