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江涌: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发挥地方志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独特作用

2021年01月27日15:41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长沙1月27日电 存史资治千秋笔,鉴今求是万代书。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地方志编纂院院长江涌在今年湖南“两会”上提到:应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土历史文化的作用,履行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方志的作用、延伸方志的内涵、提升方志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记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江涌表示,加强地方志记录编纂工作,首先要坚持政治方向,在文化自信中彰显方志担当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是促进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湖南地方志工作者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确保地方志工作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汇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不存在没有立场的历史记录,不存在没有立场的历史学者,记录历史、阐释历史必须先明确立场,地方志编修要将思想观点寄于资料编纂之中,寓褒贬、别善恶。作为重要的历史佐证资料,志鉴产品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论证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坚决和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假主义作斗争;用具体、生动的资料反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突出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用翔实、准确的史料反映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要坚持质量优先,在存史育人中发挥方志社会价值。志书是资治之明镜,传世之瑰宝,其成败所系,在于质量。提高志鉴资料质量,精心打造精品佳作。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精通、业务精湛、与时俱进的地方志学科带头人。一方面,地方志系统要树立信心,立“志德”、增“志才”、强“志学”;一方面要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力度,吸引高校师生参与地方志编修和研究,动态管理方志专家人才库,整合动员社会力量为方志事业献策献力。

要积极推进“湘”字系列特色志书的编纂出版。按照资料性与著述性统一的要求,推出一批内容翔实、湘味浓郁、可读性强的文化产品,力求图文并茂、文字优美、亮点突出、堪存堪鉴,做到有趣足可娱人、有料启人心智、有情动人心弦、有范儿可堪回味,达到认识、宣传、建设、保护湖南文化,让地方志从书架走向大众的目的。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志鉴资料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把它们转换为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乡土历史教育的资料,通过文化育人,为建设新湖南凝心聚力。

再者要坚持服务中心,在资政辅治中强化方志时代功能。江涌认为,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湖南的发展实践,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把地方志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谋划、去定位、去思考,积极为省委、省政府提供资政辅治的参考,在助力湖南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服务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中彰显担当、贡献力量。“十四五”即将开启,全省第三轮修志工作即将启动,湖南地方志工作者要生动、接地气地记录总结湖南“十三五”规划时期成就。比如根据中指组规划编纂的《中国扶贫志·湖南篇》《中国小康志·湖南篇》,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

还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国际交往中凸显方志纽带作用。互联网时代,湖南地方志要紧跟信息化浪潮,打破惯性思维,实现文本和互联网的深度转换,传统和现代的紧密结合,推动形成地方志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平台。通过把握地方志关联性广、渗透性强、黏合度大的特点,深挖“地方志+”的各种可能性,借助历史热、国学热、文博热的东风,让地方志和湖南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地方志走入千家万户,让传承千年的地方志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涌认为,地方志虽然从中华文明中诞生,但其珍贵资料价值被全世界社科学者所重视。地方志不仅要在国内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也要走向国际,展现中华风貌、宣扬中华文化。尤其随着中国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日渐增强,对地方志国际化的需要也会逐步提升。近年来,海外华裔新生代正掀起一股寻根问祖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要帮助他们通过地方志了解过往,追本溯源,找到更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凝聚起更广泛的力量。同时,发挥地方志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绵延赓续、历史文脉中,贡献中国智慧、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人民网湖南两会报道组)

(责编:李淑静、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