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廖洁摄 |
天上一颗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星光闪烁,足以照亮寰宇;身处我国内陆的长沙,何以融入世界?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对此有着自己的思量:不沿海、不临边,也能通过陆上跨国铁路,将长沙打造成为国际交通和物流枢纽。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2014年10月30日,满载着3000吨湖南瓷器、茶叶、机械配件等商品的中欧班列(当时名为“湘欧快线”)从长沙北站开出,驶向德国杜伊斯堡,长沙由此成为全国8个始发城市之一。
自此,无数的货物通过这一通道,往来东西。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和标志性成果,是世界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建新表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空运、海运遭受较大影响情况下,中欧班列2020年累计开行1.24万列、运送113.5万标箱,分别增长50%、56%,综合重箱率达98.4%,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际防疫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其重要地位,中欧班列也成为郑建新案头文件里的“熟客”。在全国两会召开前的一场市长办公会上,郑建新就中欧班列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成绩喜人,但有着多年地方主政经验的郑建新,更加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背后出现的问题。
统筹引导滞后、运输容量受限、综合成本较高、运营风险较多……郑建新介绍,“随着中欧班列开行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瓶颈问题日益明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民履职,比提出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对于解决方法的思考。面对当前中欧班列已进入深度整合、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郑建新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由“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持续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具体而言,则是: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发展模式;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良性竞争;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运输时效;强化运营组织,打造精品线路;夯实产业支撑,服务地区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保障安全运行。
“如何让这条联通亚欧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更加平稳、迅速,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并非一城之功,需要更大的国家力量去推动,更高的国际视野去探索。”郑建新期待,在这场春天的盛会里,中欧班列能将长沙等沿线城市载往更具幸福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