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人大代表、新化县礼仪文化协会副会长阳海玲。受访者供图 |
人民网长沙3月9日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正好和全国人大代表、新化县礼仪文化协会副会长阳海玲的建议不谋而合。
农村土地与农民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息息相关。阳海玲代表长期对农村耕地情况进行调研,走访多个区域了解农村土地使用现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她建议:利用数字化监管+金融赋能,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不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前提条件。
阳海玲代表认为,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平衡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方面要制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动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据统计,我国耕地总量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8%,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高质量耕地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阳海玲代表建议,加大对耕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建立数字化的土地动态监管制度,合理规划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更完善的信贷、保险服务,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林洛頫 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