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之梦”艺术团的师生在辛苦排练中。均为受访者供图
“翼之梦”艺术团创排舞蹈类节目《呼唤》。
长沙活跃的群众艺术团体有不少,但“翼之梦”艺术团可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支。这家艺术团成立于2005年,由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听障、智障学生组成。16年来,为探索艺术之路,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艰辛与汗水。
克服身体障碍唯有苦练
近日,记者见证了“翼之梦”艺术团的彩排过程,合唱队声如天籁,舞蹈团动作优美、极富感染力。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很难发现这群孩子是听不见或者看不到的。在大家印象中,有着这些能力缺陷的孩子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更别提学习唱歌跳舞了,教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什么诀窍吗?
艺术团团长曾礼嫄坦言:“两个字:苦练。一个信息、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学合唱的孩子们看不见,老师教他们用丹田发声,只能握住孩子的手,不厌其烦地练习发声,让他们去感受自己身体的震动。学跳舞的孩子听不见,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只能机械性地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孩子们不容易,老师也是。听障舞蹈队只能靠老师手势指挥,一场至少需要6个指导老师。每次外出演出,老师们有的管后勤,有的管安保,全校动员。
不比普通孩子逊色,屡获全国大奖
“翼之梦”艺术团由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民政局、长沙市文旅广电局授牌。 艺术团采用业余建制、专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团队有150余名成员,拥有包括视障学生器乐、声乐,听障学生舞蹈、小品、手语诗朗诵,智障学生舞蹈等160余个节目。他们的表演,不仅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独树一帜,即便跟普通学校比也并不逊色。
2019年,他们首次创排的舞蹈类节目《呼唤》参加中国艺术节,就入围了“群星奖”决赛,是全省唯一一件进入决赛的舞蹈作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仍然是“死磕”。普通孩子练10遍,他们就练100遍,不但早晚加练,连双休日也要加练。“为了让大家动作整齐划一,我们拿着尺子,一个一个量手的高度。”曾礼嫄介绍道。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这些年来,艺术团屡获赞誉,原创音乐剧《特别幸福》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诗画《仰望星空》登演中国教育电视台龙年春晚,视障生合唱《小龙舟》、智障生音乐剧《童话王国》获全国特殊学校文艺节目比赛一等奖,听障生舞蹈《排排坐》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并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展演,2016年7月,视障学生合唱团参加了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青少年合唱大赛并荣获金奖。
学习艺术治愈自己也治愈他人
教小朋友很难,老师们却甘之如饴,初心是什么呢? 曾礼嫄告诉记者:“学习艺术是孩子们自我治愈和治愈别人的方式。对于自己,在艺术团的历练可以接收艺术熏陶、提升自信。对于他人,孩子们可以给他们带来艺术之美,告诉他们特殊的孩子也能做到跟普通孩子一样的事。”
在艺术团的短暂的时光,也许能照亮孩子的一生,毕业生谷鉴兰就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声乐专业。
对于队员们来说,每一次演出、每一次去外地比赛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孩子们大多数家庭条件一般,平时也没太多机会接触社会。对他们来说,坐一回飞机、坐一回高铁就很开心了。”曾礼嫄说道。
如今,艺术团又面临着一项大型比赛,老师与学生又投入到艰苦又快乐的备战中。(记者 宁莎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