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好故事】赠茶余香数十载 回信不应女儿求

李芳森 实习生 谭佳勋

2021年04月20日08:34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春雨打湿记忆,思绪飞入屋檐。走进湖南省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踏过青石板路,行在马头墙边。一角飞檐之下,便是罗荣桓元帅的故居。

清明前夕,太阳久违地洒向南湾村,沃野里的油菜花已然凋零,为生命新的绽放汲取着能量。93岁的陈前开在家人的搀扶下,坐上轮椅,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共捧一束菊花,前往罗荣桓纪念馆。这个传统,从2002年罗荣桓纪念馆建立开始,坚持了19年。

不仅如此,平常只要天气不错,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陈前开便会坐上轮椅,继续从家到纪念馆两点一线的生活。看着太阳从元帅铜像上空升起,阳光在铜像上流淌,镌刻出时光的印记。

有时遇到游客来问路,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也会热情地给他们指路,我们到的时候,恰好碰到老人在给游客们讲述那段他与罗荣桓的故事。

待游客散尽,我们便向老人道明来意——听老人讲讲他年轻时和罗荣桓的那段故事。

罗荣桓雕塑。人民网 李芳森摄

得知我们需要视频采访,这位已借力轮椅多年的老人,执意用双手支撑轮椅,坚持用年轻时候的姿势,在镜头前缓缓讲述着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相遇。

陈前开,九十多年间都生活于此,地名几经更迭,之前的杉山乡已变为如今的荣桓镇。唯有69年前,与罗荣桓的那次见面,即使饱经岁月磨洗,依然日久弥新。

1952年,罗荣桓携妻子、儿子、警卫、秘书五人回家省亲,陈前开也正在原衡山县委。罗荣桓亲切地向陈前开握手,听到熟悉的口音,询问陈前开是哪里人。得知是老乡后,罗荣桓略显激动,双手紧握陈前开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并邀请陈前开一起去办公室坐坐,重温久违的乡音,细细打听家乡的情况。

警卫员倒来一杯茶水,罗荣桓接过后,随即递给了陈前开,要他润润喉咙。罗荣桓问了问村里的变化,特别询问了村里老人的身体状况,听到有些老人已故后,罗荣桓惋惜感慨。

寒暄过后,罗荣桓向陈前开引荐了夫人林月琴。告别时,陈前开邀请罗荣桓回家乡看看,罗荣桓感叹要务在身,而从衡山县城至南湾村路途遥远,几经周转,实在没有时间。

“元帅很谦虚,很和善,完全没有官架子。”一面之缘,陈前开便铭记一生。

罗荣桓故居。人民网 李芳森摄

而与罗荣桓从未见面的李斌,对他的事迹更为熟悉。

2004年,19岁的李斌开始从事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讲解员的工作,这故事一讲就是17年。

“这座雕像是罗荣桓母校山东大学在他诞辰100周年时赠送的,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他将仅有的一碗野菜让给了受伤的战士,自己却饿着肚子的故事。”李斌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家乡南湾的女儿得知父亲在北京做了大官,便给他写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爸爸当了大官、一家人可以进京享福的想法。

罗荣桓提笔回信:“你爸爸20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你弟妹们的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我亦无法负担。因此陈卓(女婿)等来此,也只能帮其进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它依靠。”

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几天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帅园里、八一林中,耸立着罗荣桓的铜像。人民网 李芳森摄

罗荣桓被称为“政治工作巨匠”,对于坚持和发展“支部建在连上”的具体实践,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罗荣桓党建引领的思想光辉,也曾在脱贫攻坚时期,给予家乡人以前进方向。

近年来,衡东县聚焦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坚持党建引领、实体带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成功探索出一条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截至2020年底,全县在扶贫产业链上新建党组织34个,联合企业党组织21个,建强原有村党组织181个,带动贫困户3200余户9650余人增收,确保了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脱贫不返贫。

罗荣桓的故乡南湾村。人民网 李芳森摄

(责编:李淑静、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