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4月26日电 晨曦微露,暖风和煦。
岳阳市南湖之南,入住在花间凤栖民宿内的游客俞远航倚窗而立,听湖水拍岸,眺天灯映月,观鸟语花香,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驻足体验。
隔湖相望,南湖之北,市民曾湘建习惯带着孙子到南湖公园内散步。空气清新,水清草绿,南湖公园如同绿色大氧吧,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游客和市民的汇聚的背后,是南湖的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的真实写照。
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在的数据佐证:2020年南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其中有7个月达到Ⅲ类;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16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三五”末总量下降13%、1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7.5%,人均公共绿地达13.5平方米。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南湖新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近年来,该区着力构建“创新治水”平台,通过不断深化河长制改革,突出治水重点,巩固治水成果,改变治水模式,强力推进南湖水环境整治,以创新与实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决心:严格按照部署,谋求绿色发展
南湖新区因水而设,水是南湖最大的资源,也是南湖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让“一湖碧水”逐步成为南湖的“聚宝盆”,一直是南湖新区的追求和使命。
曾几何时,南湖如同一口“大锅”,岳阳城区污水汇流“锅底”。岳阳市南湖新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湖流域横跨岳阳市主城区3个区,流域人口超50万人。以前,南湖周边截污管网缺口较大,未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34个污水直排(溢流)口,生活污水富含氮磷,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质降为劣Ⅴ类。
2008年,岳阳南湖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此后多年,蓝藻成为南湖的“老大难”。每年5月至9月的高发期,蓝藻大量聚集,散发出难闻气味。由于蓝藻死亡引起水体缺氧,同时释放毒素,造成鱼类死亡,更加剧了腥臭味。
恶劣的水质环境,影响的不仅是南湖的水质、市民的生活休闲环境,也对大美岳阳的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岳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成立南湖河长办,由市委常委兼任南湖总河长,协调岳阳市主城区3区河长制工作,高位推动南湖治理工作。
“环境污染问题是推进南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个‘坎’跨不过去,经济发展就不可持续,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南湖新区工委、管委会态度坚决:必须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环境治理,让南湖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
随后,南湖新区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要求,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赢一湖碧水增效战”的总体思路,先后印发了《南湖蓝藻预防与处置应急方案》《南湖新区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暗访督查工作制度的通知》《南湖新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社会监督举报管理制度》《南湖新区全面开展长江流域非法矮围和涉河违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行动:创新工作模式,科学精准治水
水体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在这场关于民生的战争中,南湖新区决心坚定,行动更加有力。
“要构建‘创新治水’平台,打赢一湖碧水增效战。”南湖新区工委、管委会明确,要以“截污、禁养、清淤、活水、严管”十字方针为引领,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
构建河湖治理新平台。成立了由企业、高校及专业人才等共同参与组成的南湖水环境研究协会,积极开展生态治理课题调研和科研攻关,为完善南湖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出谋划策。整合南湖渔场资产办、南湖生态渔业公司、中富公司及五眼桥水面养殖基地等资源,新组建岳阳市南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蓝藻治理和常态化保洁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五眼桥湖河堤的拆除工程和精养鱼池的退养,解决了多年以来退养的难题和防洪困局,进一步减少养殖污染,为提升南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推行河湖管理新模式。创新性采用卫星监测蓝藻的发展情况,整合监测数据及卫星图像,建立南湖蓝藻常态化监控预警机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南湖蓝藻生长进行实时快速的动态监测。同时,引入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河”,对南湖开展高效率、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量化监督考核机制,完善“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监测预警、监督问责”四大体系,以上游支流进入南湖的断面水质为考核依据;开展河(湖)长流动观摩点评工作机制,每季度由区总河长率队到上个月工作排名靠前的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周巡查、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以及“点-线-面-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措施落地见效。
开创全民共治新局面。推行河长制与文人组织联动、与院校联动、与志愿团队联动与居民联动,推行河湖保护公约化。推行“企业河长制”,招募6名企业负责人担任河湖长,为净化水质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依托青葵园教育研学基地,通过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到河湖保护中来,努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对社区而言,将河长制纳入日常社区积分制管理,并接入微信小程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进工作,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材料。近年来,南湖新区启动了投资2.8亿元的湖滨片区截污管网建设,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了天灯咀、蔡家、刘山庙等5个片区截污管网及黄梅港上游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投入资金2.2亿元关停退出工业企业20余家;辖区范围内实施全面禁养,先后取缔生猪养殖场494家、退养生猪42745头、牛羊675头;完成了辖区范围内8处黑臭水体的整治,沿湖34个排口已整治到位17个。
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新的手段,推动南湖生态环境大变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日益显现。
成效: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到岳阳来旅游,必定要坐在电瓶车生态领略南湖的秀美风景。生态,已成为南湖最美丽的标签。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南湖,不仅青山绿水常在,更崛起座座金山银山,收获环境红利。
保护水体,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南湖新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依托南湖特有的山水资源,南湖新区先后完成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黄梅港湿地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岳阳花语世界、星球乐园、房车营地、飞行营地等一批文旅项目,并配套改造了一批特色民宿,同时还有龙山绿色发展、月山茶韵小镇、洞庭湖小镇等一批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于一体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让市民游客真正走进南湖、沉浸南湖、体验南湖。
依托南湖特有的山水资源,南湖新区先后举办了举办了“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赛”“全国黄茶斗茶大赛”及乐游岳阳“乡味长廊”丰收美食节、“天下洞庭·湿地音乐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打响“洞庭南湖”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南湖新区还明确,要以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为基础,以南湖文化为核心,做靓八景、做强公园、做活水面,盘活存量,丰富业态,用科技、设计、文化、创意全面赋能三圈。做活水上旅游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龙舟文化主题公园,以洞庭南湖(大湖)水上文旅综合项目为核心,选择靠南湖广场附近水域,大力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水上时尚运动、儿童水上娱乐类型项目,引入龙舟、画舫、皮划艇、帆船等游船项目,并重点建设南津古渡、龙山古渡、天灯咀等码头,开通水上夜游线路,让水面、九龟岛、码头能相互辉映、焕发生机。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文旅配套不断完善,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南湖新区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文旅集聚区,文化潜力逐步变现为强劲的旅游消费活力。2020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97.61万人次,同比增长25.98%;实现旅游消费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28.77%。
“南湖是南湖新区的立区根本,我们将继续把南湖水环境治理和岸线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打造美丽示范河湖,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立足新起点,南湖新区工委书记李运帷表示,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生态保护有关精神,持续“守护好一湖碧水”,让大美南湖胜景成为岳阳的生态名片,确保一湖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李立瀚 张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