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攸县:用“红、黄、青”三原色 调出党课新特色

2021年04月28日09:50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舞台讲演剧《红星照攸州》演出中的精彩一幕。攸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长沙4月28日电 “岁月悠悠,伊人已逝。但谭震林永远活在了史书上、人心间。他的情在国、在民,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舞台上,年轻的演讲者激昂顿挫的演讲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是攸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倾力创编的大型舞台讲演剧《红星照攸州》演出中的精彩一幕。

深挖本土“革命红”

攸县作为湘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将红色故事融入党课,增强党课故事性,让党课讲得更“生动”。《红星照攸州》大型党课舞台讲演剧,就是由《信仰的丰碑》《三张收据》《谭震林的清廉人生》《伟大壮举》4个小剧组成,历史脉络从大革命时期延伸至新中国建设期,展示了攸县籍共产党员领导革命、攸县人民反抗压迫支持革命、建设家乡的壮美画卷。所有故事由攸县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是攸县独有的“红色资源”。

据悉,前期准备时,攸县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在汇总梳理现有的谭震林等109个红色故事的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新的红色故事线索,形成《现有红色故事清单》和《红色故事线索清单》。并对红色故事主要人物的生平信息、故事史实、党史背景、精神价值等进行立体式挖掘,形成人物饱满、故事完整、符合史实、生动感人并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优质红色故事素材。历时半年时间,通过高位推动、深入挖掘、精准选题,最终将《红星照攸州》大型党课舞台讲演剧搬上舞台,好评不断。

紧贴地头“泥土黄”

为了创作出让党员和群众都听得进的党课,让党课讲得更“真实”,攸县还特别注重紧贴地头“泥土黄”。坚持素材取之一线、成果用之基层,倡导创作者脚下沾点泥土、嘴上带点土味,用老百姓也听得懂的语言。“老师用庄稼话把我们本地的革命故事讲出来,我们不仅能听得懂,还能记得住。这样接地气的党课,我们爱听。”黄丰桥镇广和村的赵淑珍有感而发地说道。

其中,在创作《伟大壮举》时,课题组在网上发起了“寻找酒埠江大坝健在的修建者”活动,寻找到了1236位健在老人,通过坚持到田间地头去调研,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口述历史”视频资料。今年已84岁的赵淑珍就是其中一位。曾经参与修建副坝的她,如今依然清晰的记得当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酒埠江大坝的豪情壮志。为了将受众范围最大化,课题组还通过整理,创作了2种不同版本,一种是在讲的过程中穿插了情景表演的“讲演型”党课,一种是兼具理论性与故事性的“纯讲型”党课,以此适合不同场合不同受众。不仅如此,创新型党课也从党校“搬出了门”“走出了圈”,送进了学校和企业,也走进了乡村田间地头、农户家门口。

坚持用好“师资青”

攸县从青年干部抓起,培养一批兼具党课研发和宣讲能力的青年人才,着重打造一支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战斗力的青年师资队伍,坚持用好“师资青”。为着力打好“师资青”这张牌,攸县通过开展全县青年干部精品党课竞赛选拔了一批,从各单位“干部夜校”授课能力较强的青年干部中挖掘了一批,让攸县青年讲师团扩大到近100人,全部为35岁以下的非科级领导干部。为培养这批青年讲师,攸县邀请专家型领导、县内外名优讲师、资深剧团演员等20余位作为导师,指导党课创作,开展技巧培训;同时有计划地选派青年讲师到党校培训班、机关“干部夜校”“门前三小”小讲堂、校园和企业讲堂等不同场合巡回宣讲,多平台历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攸县精心研发精品党课,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切实走进田间黄土地头,精心组建青年师资队伍,以“红、黄、青”三原色,调配出“生动、真实、管用”的基层党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刘洋 王甲炜 皮灿华 黄星)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