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區五周年“湘江奔流”系列報道之四

從“湘江制造”到“湘江智造” 

【查看原圖】
來源:    2020年05月21日16:36

編者按:“湘江鯤鵬”首台服務器,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末正式下線。120天,項目籌建到一期廠房交付﹔20天,生產線安裝到產品下線。 從入湘到立湘,“鯤鵬之勢”狂飆突進,再次刷新“新區速度”。

這是春天的故事,也是五年來,湖南湘江新區圍繞高端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的重要成果,更是關乎新區智能制造產業格局加速優化升級宏大敘事的新篇章。

熱潮奔涌 “湘江智造”百花齊放

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湖南湘江新區智能制造熱潮奔涌。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今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在湖南湘江新區調研時強調,新區作為全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在關鍵階段發揮關鍵作用,要圍繞“三智一自主”精准發力,加快打造高端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聚集區。

彼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變得遲緩,如何讓“引擎”加大馬力,又憑借什麼抓手發揮關鍵作用?重振經濟的密碼,還需要從“智能制造”中找答案。

以湘江鯤鵬為例,在2020年初這個特殊時期,新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建設幫扶機制和快速響應機制,服務企業復工復產,誓要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最終用刷新“新區速度”的效率推進該項目竣工。

落地快,達產快,實現經濟效益的時間就能提前。湘江鯤鵬被譽為神獸,這不僅僅是其名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新區引進的重大戰略性產業項目,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湘江智造”代表項目之一,預計三年內就將年產服務器50萬台,實現產值100億元。

傳統企業的智能化升級也在不斷探索。長沙老牌強勢行業——工程機械的代表企業中聯重科,前幾年,在面臨行業“寒冬”時,積極開展推出以“模塊化平台+智能化產品”為核心的產品4.0計劃,不僅生產出的產品廣受市場好評,還“走出去”到國際舞台上大展拳腳。在今年復工后,中聯重科訂單激增,起重機訂單已經排到年底甚至明年初。

中聯重科發展來勢喜人,一座全新的“巨無霸”式智慧工廠也在新區拔地而起。今年四月,隨著第一根鋼結構穩穩地插入泥土,千億級特大項目中聯重科中聯智慧產業城開始從藍圖邁向現實。建成后,將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國際領先的、規模最大的單體園區,成為環保、生態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應用基地。據測算,僅其中的挖掘機械園建成投產,年產能可達3.3萬台,年產值可達200億元。

“我們爭取通過4年時間,將項目建設成國內乃至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品種最齊全的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綜合產業基地。”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表示,除了超大規模的投資和產值外,項目還將帶動全產業鏈上下游年收入50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72億元以上,成為中部創新引領高地、湖南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的國際名片。

類似的“智慧工廠”在湘江新區還有不少。在夢潔智能生產車間,一堆蓬鬆的棉花被自動化設備送入機器,僅需幾個環節,就可以做成一床床潔白的被芯,整個過程隻有少數幾個工人在操作,僅憑這條智能生產線,工廠的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而成本降低了20%﹔在澳優智慧工廠,通過從全球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工廠在生產模式上更高程度地採用人工智能,年產可達2萬噸,是目前國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奶粉工廠之一﹔在加加食品車間,建有亞洲最大的醬油生產線,生產線上分布的“器官”超過2000個,從原料入庫到成品包裝,醬油生產數十道工序全依靠數字化控制設備作業,每小時可生產醬油36000瓶。

5年來,新區堅持圍繞產業集約化、集聚化、集成化,突出高端、智能、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累計簽約項目630余個,合同引資超過萬億元。

成效斐然 “智慧工廠”紛至沓來

地處中部制造重鎮長沙,湖南湘江新區的優勢在制造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也在制造業。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不僅是國家賦予新區的使命,更是新區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早在幾年前,新區在《湖南湘江新區“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千億產業集群。

如何破題,政府在推進“智造”升級的過程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產業鏈思維是關鍵。

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點燃”了寧鄉高新區。去年5月,比亞迪寧鄉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啟動建設。這個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主要包括動力電池電芯、模組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等核心產品的制造,達產后年產值約100億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該項目的開工建設,湖南湘江新區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鏈已形成“上游材料——鋰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包裝輔助材料——電芯——鋰電池組裝及應用——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通過引進大項目,建設“智慧工廠”,進而引爆大產業,對促進新區“智造”水平大有裨益。

國內外產業鏈上下游什麼狀況,新區什麼現狀,兩相對比研究,空間在哪裡,一目了然。近年來,湖南湘江新區堅持圍繞16條優勢特色產業鏈,扎實完成“兩圖兩庫兩池兩報告”基礎工作,並以重大項目首席招商責任制、領導聯點項目制、產業鏈鏈長負責制“三制聯動”為抓手,以“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提速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為重點,突出在談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達效,推進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一大批“智造”的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扎根新區,不斷擦亮“湘江智造”品牌。

同時,新區大力推動“萬企上雲”,轄區內158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實現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2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的目標。

在湖南湘江新區,“湘江智造”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主廠房面積約13萬平方米、按照德國工業4.0標准建造、擁有18套世界先進智能系統的“超級工廠”建設隻用了短短一年,就在新區從荒原變成了現代企業。長沙比亞迪公司從簽約接手超級工廠到第一台華為手機下線,隻用了70天。這座湖南最大電子類超級工廠,年產手機可以達到4000萬台。

從一個大項目到一條產業鏈,再到一個產業生態,五年來新區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食品等優勢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對標長沙22條產業鏈,新區積極落實“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和“制造強省”戰略,立足新區“三區一高地”定位,圍繞智能汽車與人工智能、健康醫療、現代金融、文化旅游、高技術服務業(含總部經濟)“2+3”產業鏈,突出新區重點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促進新區經濟向產業鏈集中,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集中。筑牢高端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根基,厚植科技創新土壤。

園區經濟是打造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力軍。湖南湘江新區為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園區產業差異化、特色、品牌化發展,各區域逐漸形成了差異化定位,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長沙高新區緊扣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智能制造等業態,寧鄉經開區主打食品、家電產業,望城經開區聚焦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產業,寧鄉高新區形成儲能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格局,岳麓區高新區初步形成檢驗檢測產業特色……

新興賦能 “湘江勢能”孵化未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

5年來,在湖南湘江新區,不僅有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實現智能化的故事,也有智能技術實現落地,步入產業化。

在汽車自動駕駛發展過程中,智能傳感器是具有高技術難度的核心器件,一度被國外壟斷。經過科研攻堅,新區企業華諾星空近年來推出了毫米波雷達等多款國內領先產品,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還賣到了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小衛星,大作用,來自新區的商業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登上了國際頂級科學雜志。今年5月,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志發表封面文章,報道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目前,天儀研究院已經完成了10次太空任務,並成功將18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有一顆衛星被命名為“湘江新區號”。

5年來,“湘江智造“碩果累累,面向未來,后勁何在?業內權威專家指出,發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礎科研和技術,才是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競爭力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研判,中國智能制造的產業基礎仍不夠牢固,因此要繼續集聚自主研發原動力,在技術層上下大功夫。

5年來,湖南湘江新區堅定“騰籠換鳥”的決心,加大對未來的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在新區突破,眾多國家級的科研創新平台在新區成長。

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產業領域涌現了華諾星空、天冠電子、基石信息、莫之比科技等一批科技型高成長企業,匯聚了以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為代表的眾多人工智能創新平台。自主可控計算機和信息安全領域同樣在新區成績不凡,不僅已擁有4個國家級創新平台以及12家省級創新平台,景嘉微電子、湘計海盾、長城銀行、進芯電子等在國內也已處於領先水平。

5年來,隨著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興起以及外來和內生的科技勢能不斷累積,科技成果轉化必將駛入更快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湘江智造”誕生於此。

5年來,湖南湘江新區已累計獲批國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和項目326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45家。預計2020年,新區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可超3000億元,新材料產業產值可超2500億元,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可超1100億元。

湖南湘江新區,一個以湖南母親河命名的國家級新區,正憑借越來越多閃閃發光的“湘江智造”品牌,沿北去的湘江,向海的方向,展現著昂首奮進的姿態。(盧楊屾)

來源:湖南湘江新區

分享到:
(責編:何萌、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