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產業扶貧催奮進 共話黑茶新發展

2020年09月12日20:57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9月12日電 相約美麗茶鄉,共襄金秋盛事。

湖南安化,一座湘中偏北、資水中游的小山城,是全國黑茶生產優勢區域之一,素有“中國黑茶之鄉”美譽。黑茶產業作為安化重點扶持發展的主導和支柱產業,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促進“中國黑茶之鄉”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為進一步擴大安化黑茶國內、國際影響力,弘揚黑茶文化,促進安化的黑茶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黑茶產業脫貧攻堅實踐, 9月7日,“聚焦產業扶貧 助力鄉村振興”——2020全國主流媒體安化採風調研活動,在湖南省安化縣萬隆產業園拉開序幕。

來自中國報協、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法治日報、消費日報、中國食品報、新京報等眾多中央、省、市媒體代表齊聚在這裡,開啟了為期兩天的“安化黑茶”採風調研之行。

湖南華萊科研之路不止步

湖南華萊,作為安化縣唯一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成立於2009年。初步形成了集種苗繁育、種植、科研、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完備產業鏈,年生產銷售黑茶達5.5萬噸,累計上繳國家稅收逾10億元,累計捐資社會公益事業近6億元,安排長期穩定就業人員4000余人,年工資總額逾1.5億元,間接帶動了安化黑茶產業年茶產業稅收超過3個億……

一連串傲人的數字展示,湖南華萊僅用了短短11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產業高質量發展,而這,“科研創新+智能生產”是強勁動力。

為此,8日下午,在結束了現代農業園展示館的參觀后,我們分別前往華萊萬隆產業園黑茶初制加工車間、晾晒中心、精致加工車間、產品烘房、GMP黑茶深加工車間、產品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考察調研,看“千兩茶”制作工藝,聽取華萊工作人員介紹茶產業科技賦能情況。

步入初制加工車間,首先看到的四條高標准、高規格、高質量的清潔化全自動流水生產線。據工作人員介紹,4條生產線的主要功能,是名優紅茶、名優綠茶、黑毛茶、各類名優茶的初制加工。在GMP黑茶深加工車間,擁有四條全自動化標准化清潔化的生產線,包括茯磚袋泡茶生產線、天尖袋泡茶生產線、速溶黑茶生產線和茶葉全自動包裝生產線。

在這裡,每條生產線僅需6名工作人員,便可完成從投放物料到產品包裝噴碼的全生產流程,每分鐘可生產420袋茶。其中茯磚袋泡茶生產線和天尖袋泡茶生產線是集光、機、電、氣於一體的全國首條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可自動完成“物料輸送、產品包裝、產品檢測、產品標識、整體控制”等五大板塊的全部過程。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更好的提高了產品的品質及產量。

身處科技時代,湖南華萊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從未止步,始終走在黑茶產業智能化、生態化的前沿,擔當黑茶產業“領跑者”。同時,也在積極踐行民族匠心精神,鼎立傳承傳統文化,保護和發揚千年積累的古老黑茶手工制作技藝。

未到安化之前,早有耳聞眾多專家學者一致認定“千兩茶”是:“世界隻有中國有,中國隻有湖南有,湖南隻有益陽有,益陽隻有安化有”。

實地參觀“千兩茶”制作,其獨一無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工作人員進一步講解,“千兩茶”以每卷(支)的茶葉淨含量合老秤一千兩而得名,外表由篾簍包裝成花格狀,故又被稱為花卷茶。“千兩茶”制作的第一步是制作外包裝,用的是純天然包裝材料,最外面一層是竹篾做成的簍子,中層兩層分別是棕片和蓼葉。這樣的包裝材料,待茶葉裝入后,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風性。然后是蒸茶,茶葉蒸好后,馬上提包將茶葉放入篾簍中。然后是踩壓整形。在現場,我們看到踩壓環節至少需要五個壯勞力齊心協力,經過多次踩壓、木壓、抽緊、壓條等步驟,每個千兩茶的踩制耗時20多分鐘才能完成。參觀“千兩茶”踩壓過程中我們得知,“千兩茶”的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保密工藝之一。

除了在“千兩茶”制作工藝上的傳承和科技生產上的大力創新,湖南華萊還設立了產品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該檢測中心並於2019年7月挂牌成為安化黑茶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據介紹,研發中心均為擁有多年實際研發經驗的研究員,中心的多數成員均具有豐富的黑茶產品研發經驗,來自國內外著名學府和研發機構,其研發工作人員達八十余位,突出的人才優勢大大提升了該產品研發中心的科技創新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

據安化縣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安化黑茶現已不僅是茶,因時間原因當天未能參觀的花萊膚化妝品生產車間,專門生產面膜、洗發水、洗面奶等。據介紹,該日化用品的產線灌裝車間潔淨度達10萬級,實驗室潔淨度達到1萬級,車間具備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檢驗檢測系統,擁有8條標准化生產作業流水線及一支經驗豐富的化妝品技術管理和服務團隊,是安化黑茶衍生品的科研成果高地。

唯創新者強,從進軍黑茶到投產日化,華萊從未停止科研創新的步伐。花萊膚化妝品生產車間的建成,標志著華萊將在持續創新,從黑茶產業領先者邁向領導者的同時,開始在新的產業領域穩步邁進,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造血工程”讓村民生活變了樣

到了“黑茶之鄉”,自然是要進茶山的。9日上午,我們一行跟隨著華萊茶農小分隊,伴隨著密密交織的大雨,一起進了深山,前往位於安化縣冷市鎮高橋村風景秀麗、山巒起伏的水龍茶園。

水龍茶園享資水之秀美,納山川之靈氣。山上的工人告訴我們,山裡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三面環山,翠竹環繞,一面梯田緩緩延伸到半山腰,形成滋養茶樹良好生長的大環境。對於茶園周邊的高橋村民們來說,種茶,歷來是祖輩們傳下來的傳統,也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多年以來,村民們就在這片山裡種茶、採茶、制茶、賣茶,但一直是小打小鬧,零零散散,沒有銷路,不能做成大產業,茶葉技術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價格也上不去,收入也不穩定。”32歲的村民黃雄告訴我們。

如何將這片荒山變金山,將綠葉變“金葉”,將茶葉“產業化”帶動村子發展的更好?作為黑茶龍頭企業,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勇擔社會責任,精心打造有機生態的水龍茶園,園內種植茶樹苗近500萬株,解決了周邊100余名群眾就業問題。在用工上,茶園盡力惠及貧困戶,讓其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現在村子裡的村民基本都在這裡干活,老年人可以鋤草,採茶,擇茶,一年平均收入有至少1-2萬元。以前跟我這樣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自從華萊打造了這片水龍茶園,村子裡20歲到40歲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已經回了村。我們經華萊培訓后,可以做技術,還可以自己進行部分代加工,一年收入8萬元左右,村民們的生活也逐漸變了樣。”黃雄說。

打工回鄉進入華萊工作,華萊生技科主管張小剛也是其中之一。他說,“我的父母80多歲,且身患疾病,老婆身體也不好,兒子上學,全家經濟來源全靠我。以前,我在沿海一帶打工,家裡照顧不了,收入也不穩定。后來進入華萊工作后,每天工作8小時,有了穩定收入,還可以照顧老人,現在兒子上了大學,老婆也在華萊保衛處上班,我們夫妻兩口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9萬元,不僅在2017年實現了脫貧,日子也開始富裕了起來。”

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子棚告訴我們,湖南華萊通過生產運營環節進行全面梳理,篩選出能夠讓貧困群眾參與其中的6大環節(選址、供應鏈、生產制造、產品、交通、員工就業),在此基礎上建立精准扶貧項目管理體系,全力推進全產業鏈精准扶貧。

數據顯示,湖南華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接幫扶的方式,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由公司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提供種苗和肥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植保險、統一保價收購,幫扶冷市鎮、羊角塘鎮、龍塘鄉等鄉鎮6049名貧困人口發展茶園基地5000畝﹔在江南鎮馬路新村設的產業扶貧基地,建成茶園基地8000畝,輻射周邊鎮村建成2萬畝基地。

湖南華萊還堅持“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幫助茶農參與產業發展,實現“三次就業,三次獲益”:在茶葉種植培管環節實現第一次就業,每工畝茶園年產值6000元,除去2000元生產成本,每畝效益4000元;一戶農戶建設一畝茶園就能基本實現脫貧,建設2畝茶園就能完全實現脫貧,1.1萬名貧困農戶因茶年人均增收達1800多元。茶農參與鮮葉採摘、黑毛茶初制加工實現第二次就業,每天採摘鮮葉收入可達70-120元,黑毛茶加工增值達到6-8元公斤。農戶可利用農用時到茶企從事制茶、包裝、檢梗、銷售等工作,實現第三次就業。保証茶農穩定就業,提升自主脫貧能力,全年創收,脫貧致富。真正變“輸血功能”為“造血功能”,將“深山綠葉”打造成了山裡百姓的黃金茶、致富茶。

安化茶旅文康融合奔小康

短短的兩天採風調研之行,通過萬隆茶館座談會,共話黑茶產業發展﹔調研安化縣扶貧示范地黃石村,了解產業領路扶貧經驗﹔參觀安化黑茶現代農業園展示館、安化黑茶博物館,了解黑茶歷史和文化﹔參觀華萊企業萬隆產業園,感受華萊“科研創新+智能生產”現代企業創新精神和“千兩茶”古老手工制作技藝的民族匠心﹔參觀水龍茶園,了解黑茶產業“造血工程”,將深山綠葉變百姓致富茶的扶貧示范經驗等一系列活動,安化黑茶產業精准扶貧的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畫面催人奮進。

此次,全國主流媒體代表來到安化,對安化精准扶貧印象如何?此次調研採風感受如何?我們從一兩個細節就能窺略一二。

調研結束后,受邀媒體嘉賓們在安化縣融媒體受訪裡,用“三個沒想到”結束了這趟安化之行。

“沒想到安化將一片小小的茶葉,做成了那麼大的一個產業﹔沒想到安化茶旅文康融合已經初步上路,而且已經做到了很好﹔沒想到湖南華萊一個龍頭企業,能對鄉村振興作出那麼大的貢獻。”

“三個沒想到”是媒體嘉賓們對安化“聚焦產業扶貧 助力鄉村振興”的肯定,也是對安化茶旅文康融合建設進程的肯定。

安化縣委書記劉勇會表示,“茶旅文康”產業融合發展是安化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安化堅持“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發展新模式,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全力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全力打造以“美茶顏、品茶點、走茶道、游茶園、食茶宴、賞茶戲、宿茶庄、憶茶事”為主題的24小時健康茶生活,有力譜寫新時代“兩山”理論在安化的生動實踐的新篇章。(周小琴)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