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2月31日電 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不僅以其瑰麗的想象與高超的藝術開創了“楚辭體”,而且以其正道直行、清廉忠信、愛國憂民的精神感動、激勵了一代代文人士大夫。然而在不同的時代,屈原的形象與價值有一個不斷被詮釋與挖掘的過程。穿越千年歷史的煙雲,立足當今時代,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與評價屈原?日前,屈子書院講壇第十四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舉行。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從屈原被推舉為“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事件入手,聯系屈原的生平與遭遇,以及歷代人物對屈原的評價,帶領觀眾一起全面認識屈原,為現場300多位觀眾與線上42.9萬網友們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方銘認為,屈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名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如何認識屈原的人文價值,了解屈原精神的現代意義,提升屈原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依然是當今時代值得探討的重要主題。
屈原的主要歷史活動記載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他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合縱抗秦,壯大楚國。但他因言招禍,受到同僚嫉妒和長官報復,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在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后,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方銘指出,歷史上對屈原的評價主要集中於他清廉和忠信的人格。劉安認為屈原是“出污泥而不染”,司馬遷說其是“忠臣賢才”,王逸評價其為“清白忠臣”等。屈原自我評價為“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總體而言,大家對屈原的評價與其自我認識是一致的。
自宋代朱熹提出屈原“忠君愛國”后,對於他的評價便從“忠誠清廉”上升到愛國主義的角度。作為楚國大臣,屈原關心百姓、熱愛祖國,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朱熹《楚辭集注》詮釋了一個有著“忠君愛國之誠心”“雖九死其尤未悔”的賢人形象。20世紀50年代后,屈原並沒有受到批判傳統文化風氣的影響,他作為愛國主義偉大詩人、法家思想家、改革家受到人們的推崇與景仰。
最后,方銘指出應站在世界文化發展與現代的立場上理解屈原精神的現代意義。屈原那種正道直行的人生態度、憂國憂民的政治情懷、追求美政的堅定信仰、九死不悔的底線意識,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建構,而且對於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民族復興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以屈原為賢人、賢臣的定位,是對屈原人生經歷的准確把握,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既要還原歷史中的屈原,也要注意后代人對屈原的詮釋。
據了解,屈子書院始創於北宋年間,曾稱汨羅書院、清烈書院、屈原書院等。現在的屈子書院於2017年端午節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目前體量最大的穿斗式偶數開間的全木結構仿古建筑,地處湖南省汨羅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園內,具有展覽、講學與藏書三大功能。(連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