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 珍貴照片中有“最青春”的毛澤東

2021年03月25日09:44  來源:長沙晚報
 

  合影中的毛澤東。

合影中的毛澤東。

  1914年2月,湖南省教育署令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並入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此照系合並前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學生與教職員合影,第五排左起第二人為毛澤東。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翻拍

1914年2月,湖南省教育署令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並入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此照系合並前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學生與教職員合影,第五排左起第二人為毛澤東。均為記者 鄒麟 翻拍

編者按

當前,長沙正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我們前往各博物館、黨史館、革命紀念地,尋找紅色文物。一件件紅色文物,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它們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証。讓我們一起認真傾聽紅色文物“講述”的黨史故事,讓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21歲、就讀湖南第四師范的青年毛澤東著校服,站在5排左二。長沙博物館館長王立華告知記者,長沙博物館保存的這張1914年2月26日“湖南第四師范學校教職員及預科學生攝影”照片中出現青年毛澤東的形象,歷來被權威機構認定為截至目前所發現的毛澤東同志最早的相片。王立華說,近年來,北京、上海等權威機構紛紛前來長沙博物館,就為復制這張毛澤東“最青春”的相片。在1994年,這張珍貴相片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長沙博物館基本陳列“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中,記者見到了這張照片。

身著校服的毛澤東最青春

長沙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典藏部副主任劉瑩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在庫房整理革命文物檔案資料。她說,毛澤東在“四師”的這張照片,原由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三班學生胡日旺保存,胡日旺去世后,由其子胡希文繼續保管。20世紀70年代初期,胡希文將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捐贈給了長沙市毛主席革命紀念地建設辦公室。1986年,長沙市博物館成立后,這張珍貴相片即進入長沙市博物館文物庫房。目前,這張相片在長沙博物館基本陳列“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中展出,為讓前來參觀的觀眾看清楚相片中“最青春”的毛澤東,博物館將毛澤東頭像放大,置於陳列櫃原相片旁。

1913年春,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進入預科一班學習。當時“四師”校址在水風井局關祠。1913年,毛澤東在“四師”聽課時記下了萬余言的“講堂錄”,主要是國文課和修身課的筆記。此時,國文教員袁仲謙(即“袁大胡子”)嫌毛澤東的作文像新聞記者手筆,認為不應學梁啟超的文風,建議毛澤東研讀唐宋八大家尤其是韓愈的文章,毛澤東於是從局關祠學校來到玉泉街舊書店買來了一部《昌黎先生集》,精心鑽研,學會了古文文本。

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志中也存有毛澤東珍貴照片

1914年春,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合並於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毛澤東來到“一師”續讀,被編入預科三班,后進入“一師”的本科第八班。

劉瑩介紹,1968年長沙市成立毛主席革命紀念地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數次分赴全國各地進行細致的文物資料征集工作,征集到不同年份的“一師”的校志和同學錄,均陳列於博物館近代史展廳。在1918年9月編印的《一師學校志》中,詳細記載了毛澤東在一師的學習和社會活動情況。劉瑩介紹,在一師校志中有一張珍貴的照片,是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職員學生的特別紀念攝影。這張照片的緣起與毛澤東密切相關。

1917年11月護法戰爭期間,長沙城內秩序混亂。11月15日,北洋軍閥混成旅之一部約3000人,由株洲、湘潭一線沿鐵路向長沙撤退,已經到了離湖南一師不遠的猴子石一帶。校內氣氛非常緊張,校方准備將學生疏散暫避。毛澤東反對撤離,他建議由學生保衛學校,孔昭綬校長同意了他的建議。毛澤東親自去猴子石偵查敵情,了解到北洋潰兵疲勞、飢餓,完全喪失了戰斗力,於是指揮學生志願軍與維持秩序的警察配合發動突然襲擊,使潰兵陷入一片驚慌混亂之中,紛紛繳械投降。隨后,毛澤東以一師校友會的名義,組織婦孺救濟會,援救因戰事遭難的市民。1918年春,南北軍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孔校長授權毛澤東以學生志願軍為基礎組織警備隊,由毛澤東擔任隊長,保衛學校,使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為了紀念這件事,孔校長特命攝影留念,並在照片上題寫:“戊午上期,本校教職員學生弦歌不輟,幾不知有兵禍雲。”同時,孔昭綬也將學生志願軍智取潰軍、組織警備隊護校的事情記入了校志當中。這本校志也是一級文物。校志中的圖片也出現了毛澤東的青春形象。

此外,因母親病重,毛澤東曾在1919年4月從北京繞上海回到長沙,對母親親侍湯藥,在長沙,毛澤東曾留下與母親及弟弟在一起的一張合影。(記者 任波)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