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縣一位種糧大戶的心裡話:最開心的是種糧政策好

本報記者 何 勇

2021年03月30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最開心的是種糧政策好

清明前后,正是江南早稻育秧關鍵期。

記者來到湖南省產糧大縣桃源縣,探訪糧食種植戶的所盼所想。問起糧食生產、糧農收益,在剛剛灌溉的田壟上,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採菱村的種糧大戶張建平和記者聊了起來。

張建平50多歲,身材微胖,皮膚略白。“看不出來是種糧大戶啊!”記者問。

“他也不怎麼下地干活啊,插秧有機器、噴藥有無人機。”旁邊的種糧戶打趣道。

張建平租賃了650多畝地。政府號召種雙季稻,他一股腦種了500多畝雙季稻,還有100多畝種了油菜和中稻。

“現在,最開心的是種糧政策好,不但中央和省裡有各種補貼,縣裡也重視糧食生產,有補貼。”張建平說,“尤其是購買農機,政府補貼越來越多,自己花錢越來越少。”

張建平說,前兩年,為了搞糧食深加工,增加效益,自己上了全套小型加工設備和烘干機。“3台烘干機,加上廠房設備,隻花了10多萬元。”

原來,從2018年開始,桃源縣縣級財政對種糧大戶購置農機的,在上級補貼基礎上,再實行補貼。2020年開始,縣裡加大了補貼力度,特別是對插秧機、拋秧機等大型農機,每台補貼6萬元左右,全縣新增插(拋)秧機、稻谷烘干設備100多台套。

就在2020年,張建平買了一台插秧機。“13.5萬元的大型農機,國家和省裡補貼了5萬元,縣裡支持了6萬元,自己才花了2萬多元。”

在張建平看來,政策好不光體現在補貼上,還體現在對耕地的重視上。“村裡原來有600多畝旱地種棉花,既費時又費心,效益也上不去,前幾年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這些旱地漸漸就撂荒了。2017年,國家投資上了旱改水項目,這些旱地成了水田,如今都種上了水稻。”

對於如何種好糧,張建平還有兩個思考。

“第一,應提高農業保險賠付額度。”糧食生產,與天氣密切相關,張建平深有體會。“種水稻總體效益不高,早晚兩季稻,加上國家價格補貼,一畝400元左右的利潤,靠規模賺錢。一旦有個天災,就麻煩了。”2020年9月,連續低溫降雨天氣,比往年提前了半個月左右,遭遇了當地百姓說的“寒露風”。晚稻未能及時授粉,導致空殼,大部分絕產。“幸虧參加了政策性的農業保險,一畝地賠付了300元。”張建平說,“每畝水稻種植成本在700—800元之間。一畝地農業保險最高額度賠付800元,隻能覆蓋每畝水稻的物化成本。建議適當增加保費,提高保險賠付額度。”

“第二,得大力培養年輕農民。”張建平說。“我有600多畝地,雖然機械化程度比較高,每年雙搶季節,還是要用工25到30人。7月初至7月中旬,一邊收早稻,一邊種晚稻,最關鍵的20多天,白天戰高溫,晚上挑燈干,目前老人干得多,比較吃力,特別需要年輕人。長遠看,還是得想辦法留下更多年輕人。”

《人民日報》( 2021年03月30日 第 11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