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斷腸師長”故裡 重溫高於生命的革命理想

李芳森 實習生 譚佳勛

2021年04月29日11:46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請問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否發生過大型戰役?”湖南省長沙縣福臨鎮隨處一所驛站,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游客,不時有人詢問起這裡的歷史。

“1939年至1944年,四次長沙會戰期間,日本軍隊從岳陽南下長沙,福臨鎮便是必經之路。”任何一名工作人員,都能隨口道出福臨鎮的烽火歲月。

湖南省長沙縣福臨鎮,便是“斷腸師長”陳樹湘的故鄉。成長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人們,早已對家鄉的故事熟稔於心。

楊琮,福臨鎮文化綜合服務站站長。從2010年開始,十年的時間,他率相關工作人員沿著中國工農紅軍三十四師的戰斗足跡,多次走遍了3省7縣,隻為挖掘背后的故事。

“當時他們隻有一個信念,打完勝仗,所有人都不會受苦。”聽聞我們來此,隻為聽他講講關於陳樹湘的故事,楊琮便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珍藏的故事,帶我們走入了那個全民族奮勇抗敵的時代。

陳樹湘故居全景。人民網 李芳森 攝

1905年,陳樹湘出生在福臨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從小就隨父親在地主家做長工,生活艱苦,飽受欺凌。5歲時,母親去世,唯一的妹妹因生活難以為繼隻得送人,之后不幸天折,隻剩陳樹湘和父親相依為命。

1921年,毛澤東、楊開慧定居在長沙清水塘從事建黨活動,16歲的陳樹湘與他們在清水塘的住所一嶺之隔。彼時的陳樹湘靠送菜維持生計,他在給毛澤東夫婦送菜之余,經常聽他們講一些革命理論。陳樹湘開始意識到,隻有共產主義才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苦難,迎接光明,他開始走向革命的道路。

1925年7月,經滕代遠、周以栗介紹,陳樹湘加入中國共產黨,逐漸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奔赴井岡山,在陳樹湘29年的短暫生命裡,最美好的年華都在戰火硝煙中度過。

陳樹湘銅像。人民網 李芳森攝

湘江戰役,是陳樹湘參與的最后一場戰役,被稱為紅軍長征史上最慘烈的一戰。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十一月下旬,陳樹湘和戰友們與十幾倍於己之敵鏖戰4天5夜,在完成任務后,紅三十四師被阻於湘江東岸,僅剩53人,師長陳樹湘重傷昏迷被俘。

敵人得知被俘之人是陳樹湘時,欣喜若狂,將陳樹湘抬往道縣縣城去邀功請賞。陳樹湘乘敵不備,在擔架上忍著劇痛,毅然從腹部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陳樹湘以29歲的年輕生命,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錚錚誓言。

陳樹湘犧牲后,敵人割下他的頭顱,挂在長沙小吳門的城牆上。陳樹湘最終以這種悲壯而慘烈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鄉。

整個湘江戰役,紅軍傷亡、被俘和失蹤人數近5萬之巨。在廣西全州縣一個叫岳王塘的江水轉彎處,由於江水漸緩,從上游漂浮下來的紅軍戰士的遺體聚集在這裡,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至今,當地還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如今的福臨鎮。人民網 李芳森攝

“我們正走在先烈們用生命開辟的道路上,我們是他們的延續,我們現在的每個瞬間,都是他們心中為之奮斗理想中的模樣。”身著軍裝的福臨鎮文史顧問楊義,筆挺地站在鏡頭前,講述著那段他講了多年的歷史。故事講到最后,他熱淚盈眶。“我昨晚三點醒來后,又翻了翻陳樹湘的一些史實材料。我希望把陳樹湘的故事講得更加生動,讓他的這種精神能夠流傳給年輕一輩。”

這些年來,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陳樹湘,組建了“陳樹湘事跡宣講團”,把陳樹湘的故事編成了五堂黨課,送進校園、企業、機關,希望這些紅色故事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熟知﹔同時還組建了專業的講解員隊伍,為前來參觀的游客進行講解。

福臨鎮還先后建設了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樹湘黨建公園,修繕了陳樹湘故居、創建起了長沙市第一所以陳樹湘命名的“紅軍小學”,讓陳樹湘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館。道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陳樹湘犧牲地湖南道縣,在2019年啟動實施紀念園二期工程建設(陳樹湘烈士紀念館),主要遷移修建了陳樹湘烈士墓、紅三十四師烈士墓,建成陳樹湘生平事跡陳列室、紅軍標語牆和紅三十四師烈士名錄牆,提質改造2公裡入園道路,全力打造成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景區。

其中,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布展面積360平方米,分“前言”和“堅定信仰”“聽黨指揮”“牢記使命”“絕對忠誠”四個展區,集中展示了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短暫而輝煌的革命生涯。

從湘江中游長沙出發,在湘江發源地永州長眠,陳樹湘走過的29年間,幾乎都在母親河的兩岸奮斗。如今,同樣在母親河滋養下成長的后人們,也不忘瞻仰這座用生命樹立起的紅色豐碑。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