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4月30日電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正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金融,國之重器,經濟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節點,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以時代瞭望者身姿,“察人之未察”,率先全面發力,堅持人民至上的新金融理念,以實干為筆,以初心為墨,一筆一畫,繪制鄉村金融新藍圖,打造鄉村金融新生態。
從數千人長達四年累計逾60萬工作日的躬耕不輟,到遍布三湘四水“裕農通-金湘通”金融服務點的“惠村民、便鄉親”﹔從持續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規模,到積極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為農村產業興旺“量體裁衣”﹔從打造基層政務“一門式”綜合服務窗口,到積極探索信用鄉村建設助力走向鄉村振興﹔從構建出全國領先、系統唯一,全面服務鄉村、企業和村民的鄉村金融新生態﹔到建立了涵蓋組織、制度、運維、產品、風控、培訓的全新金融服務體系,探索了適應鄉村金融的服務、經營、管理、發展、風控模式,為農村探索新的金融供給,為鄉村建設闖出金融新路。
惠農民 普惠金融“最后一公裡”
對村民來說,山再高,路再遠,都有建行的服務在身邊。
一身苗服,一口鄉音,老人楊五玉在花垣縣十八洞村建行“裕農通-金湘通”服務點領到了養老金,為他辦理業務的是同村人麻小春。“就在屋門口,取錢、繳社保、醫保……幾分鐘就辦完了。”老人高興地說。
每天,湖南各地的建行“裕農通-金湘通”服務點都在上映著類似的場景。
走進湖南建行創新實驗室,整面牆的電子顯示屏上,全省各地“裕農通-金湘通”服務點的脫密交易實時信息快速翻動,取款、轉賬、社保醫保繳費、水電費繳納……種類繁多。眾多的村民不用象以往那樣,趕集10余裡去鎮上了,而是在村裡,在家門口。
數千萬次的金融非金融服務,發生在全省5.6萬個“裕農通-金湘通”服務點聯結成的一張星羅密布的“服務網”上。
這張“網”,湖南建行以“功成不必在我”使命和擔當,集四年的全行之力、累計投入7億元而建成。
2019年上半年,建總行董事長田國立聽取湖南建行鄉村金融工作匯報后,鼓勵“為國出力、為黨分憂”。全行打響第一次“攻堅戰”,實現了6月底全省行政村全覆蓋﹔2020年9月,積極落實時任省委書記杜家毫信任和指示,全面啟動第二次“攻堅戰”,實現年底全省2.4萬個村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
這張“網”,建行員工用腳步丈量廣袤大地,耗時60多萬個工作日,傾力付出。
張家界慈利,“七山二水半分田,剩下半分是家園”。總行“最美建行人”慈利支行客戶經理楊萬元,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把“裕農通-金湘通”開通到慈利縣467個自然村。他,是湖南建行一線員工的縮影。建行員工以“選好點、擇好人”為指導,逐個點選址、洽談、裝機、培訓、開卡、活卡、運維,扎實推進服務點建設。
這張“網”,構建了服務鄉村的完整架構,有效下沉了服務重心。
“裕農通-金湘通”能提供19項金融服務,以及智慧政務、民生繳費等14類非金融服務,支持受理他行銀行卡辦理業務。近年來,已辦理助農取款及轉賬匯款超305萬人次,社保醫保代繳1146萬人次,便民繳費591萬人次,其它消費227萬人次。
這張“網”,延伸了“建行大學”的移動課堂,推進適合鄉村特點的人才培養。
依托服務點,建行將“裕農學堂”開到了建筑工地、開到了村裡的田間地頭。近兩年多來,湖南建行開展“金智惠農”“萬名學子下鄉”培訓1651期,惠及村委干部、產業帶頭人、金湘通業主、省級龍頭企業、涉農樣本企業主等達38.51萬人次。
這張“網”,逐步豐富各類功能的疊加,推動鄉村治理規范高效。
全新設計的“裕農通-金湘通”大屏幕智慧終端,部署智慧政務、湖湘農事,打造基層政務“一門式”綜合服務窗口。疫情期間,“裕農通-金湘通”APP上加大智慧社區管理平台運用,提供疫情監控、信息報送、綜合服務等功能,協助鄉村實現疫情防控移動化、智能化。鄉村線上線下便民政務不斷完善,成功打造了層級最高、覆蓋面最廣、鏈條最長的民生類服務平台。
強農業 為特色產業發展賦能
“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湖南建行的回答是:“我們不僅自己做,還要發揮頭雁作用,系統性解決產業融資難問題。”
老話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這是生豬養殖企業普遍面臨的抵押物不合規、不足值等大問題。湖南作為養豬大省,影響尤大。湖南建行充分調研,與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聯手率先創新了“生豬活體貸”,給生豬打上二維碼耳標,實現對生豬全生命周期價值傳遞和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閉環監管,解決養殖場戶生豬活體資產難以評估、確權、抵押和監管等問題。
2021年1月湖南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到建行2700萬貸款。充裕的流動資金,使得飼料購買、欄舍修建等環節問題迎刃而解,同時解決了30多位村民就地就業,預計為他們年均增收6萬多元。
目前,已有80多家生豬養殖、飼料、屠宰等生豬產業上下游企業得到了建行信貸支持,貸款余額逾11億元。
春耕時節,株洲茶陵縣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但一些農戶被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問題困擾,一籌莫展。3月17日,建行茶陵支行利用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成功以應收租金質押方式為茶陵縣火田鎮臥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放了全省第一筆“裕農快貸——集體抵質押版”,盤活農村“沉睡”的資產,將“金融活水”引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
近年來,湖南建行創新推出3大類18款涉農系列信貸產品,同時整合產業鏈、供應鏈,重點打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養殖、種植等樣板,服務十大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
文明“軟指標”成了貸款“硬條件”,全國文明村鎮的居民信用貸款有了新途徑。
郴州汝城縣,“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全國文明村鎮”文明鎮沙洲村,村民朱大哥和10多戶村民一起順利申辦了建行“裕農文明貸”136萬元。“真是雪中送炭吶!現在來我們沙洲村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有了這筆貸款資金,我可以在村裡經營一個小飯館,生活更有奔頭了。”朱大哥激動地說。
支持“一縣一特”產業成長為支柱產業,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發展有了新案例。
益陽市安化縣,綿延重巒疊翠的茶馬古道,漫山遍野的黑茶基地。湖南建行創新發放“鄉村振興-農業特色小鎮”貸款5.5億元,支持安化黑茶特色小鎮項目。目前,一個茶產業鏈完整、文化體驗獨特、茶旅文康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已初具雛形,小鎮入駐黑茶加工企業71家,關聯產業帶動6萬多人就業,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4646戶10290人脫貧。
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更加全面、精准,有效觸達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建行黨委書記、行長文愛華,堅持腳步為親,持續走訪十四個市州,深入湘潭韶山、湘西牛角寨、懷化麻陽村等地,對當地特色產業進行深入研究,依托核心企業,將眾多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提高了融資可得性,大力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
至2020年末,湖南建行涉農貸款余額超千億元,比年初新增188億元。
美農村 為助推全面鄉村振興聚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202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堅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指導思想,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村生活設施便利等全面目標。
如何對接“全面”的要求,建行已下出先手棋。
縱向上,多級聯動,全面對接。
全面對接“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重要政治制度安排。2019年,建總行與農業農村部、建總行與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建行與省農業農村廳簽証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政策保障與支持。特別是與省農業農村廳的合作協議,經雙方充分調研論証、充分協商,完全是一份全面詳盡的工作指南。
以“一行業一措施,一市州一辦法,一區縣一綜合服務方案”有效對接省市縣各級,以“裕農通-金湘通”服務點對接好村鎮,各級全方位跟進和服務,助力政府打造全國可推廣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湖南模式。
橫向上,抓住關鍵,貢獻智慧。
讓傳統優勢發揮起來。從吉首厚驛機場到常德安慈高速通車,從郴州莽山水庫到懷化會同農田基本建設,從永州寧遠九疑山生態環境改造到衡陽祁東土地增減挂鉤項目……在我國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時,湖南建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持續寫好“建”字文章。2020年,湖南建行發放鄉村基礎設施貸款579億元、人居環境治理貸款617億元。
讓農村資產“流動”起來。為解決盤活資源這一鄉村發展的重大難題,湖南建行創新推出“鄉村四權貸”,以政府、銀行、擔保公司風險共擔的模式,將信貸資金投向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經營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及宅基地附著物、林權等“四權”的涉農經營主,成功實現將資源轉變為資金。
讓產業數據“生動“起來。該行與省農業農村廳共同搭建三資監管、產權交易和鄉村產業大數據信息服務三大平台,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支撐作用,及時掌握鄉村產業發展動態,推進金融服務鄉村產業,加快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讓信用積分變得有“價值”。在衡陽,“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西渡鎮梅花村創新開設“厚德同心積分銀行”,以“道德積分”體現健康文明的價值導向。湖南建行承建道德積分系統協助政府全省推廣積分制,並建設配套村民授信體系。2020年12月28日,鄉村積分系統在梅花村上線試點,村民根據積分就可進行個人授信了。村支書劉准完成了第一例掌上積分申報和查詢,“系統真強大,在手機上查詢和申報積分既方便又簡單!” (金李 龔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