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如織的沙洲瑤族村。人民網 李芳森攝
當夏日的晨光鋪滿天空,第一輛旅游車也緩緩駛入湖南省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司機按響喇叭,便能傳至湘、粵、贛三省。鳴笛聲代替雞叫,喚醒了村民一天的工作。
湘南邊陲,羅霄山脈,廈蓉高速文明特大橋貫通東西。在橋上放目遠眺,紅色沙洲,游人如織。
問君何所至?隻因一個故事。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半條被子”的故事溫暖全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這個87年前的故事,歷經歲月磨洗,光彩更加奪目。在時代的聲聲催促下,更多的故事,在村裡孕育而出。
沙洲瑤族村風貌。人民網 李芳森攝
村民再念黨群情
這兩年,朱小紅的日子滋潤了不少。
53歲的朱小紅,是“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孫子。這位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山裡漢子,從未忘記奶奶的叮囑:“一定要跟著共產黨走,共產黨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奶奶的叮囑,朱小紅也深有感受。朱小紅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面對微薄的收入、年邁多病的父母、正在上學的兩個孩子,幾乎喘不過氣來。
2017年,朱小紅通過參加當地黨委、政府組織的廚師技能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同年10月1日,沙洲第一家土菜館誕生在朱小紅的手上。看“半條被子”,品“房東”手藝。來沙洲瑤族村的游客,不少都選擇嘗嘗朱小紅的手藝。
朱小紅家的土菜館。人民網 李芳森攝
“剛開始人不多,我們兩口子就能忙活過來。這兩年來的客人越來越多,昨天就有近400人訂餐,我就得請不少人幫忙了。”一名固定廚師,4到7名服務員,曾經的“夫妻店”,一躍為村裡的“餐飲巨頭”,村民口中的“小紅哥”,現在也變成了“朱老板”。
朱小紅說,2014年,一家人奔波一年,收入還不到1萬元。而2020年,就增加到了15萬元。“今年還能翻上一倍!”
“當年,紅軍給我家送來了半條被子﹔現在,共產黨給我們帶來了幸福的日子。”提及生活的改變,朱小紅不由得感嘆黨群之間的深情。
在沙洲瑤族村“旅游+扶貧”模式下,朱小紅並非唯一的受益者。通過“人人有技能”培訓,舉辦農家樂廚師、鄉村旅游培訓班等,實現35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近萬元。
沙洲瑤族村民俗廣場。人民網 李芳森攝
廣場支起致富攤
“沒想到,以前誰也瞧不上的小攤子,現在變成了外地人也想嘗上一口的‘香餑餑’。”在沙洲瑤族村民俗廣場,朱利志夫妻倆正在自家的特產攤前忙碌。丈夫介紹、妻子收錢,其樂融融。“如果你們晚來一段時間,就能嘗到村裡的特產——奈李。”
雖知道我們是來採訪,朱利志還是習慣性地推薦起自家的產品。“這麼熱的天,要不要買支雪糕涼快下。”
“80后”小伙朱利志,原是在外當建筑工,但因母親和妻子患病,他不得不返家照顧,並背上沉重債務。朱利志一家在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住院雖可報銷90%以上,女兒上學免除所有費用,每學期還有500元生活費……
“家門口一樣能脫貧、致富。”朱利志不僅接下生態護林員的工作,還和妻子在村廣場租下小攤,銷售零食、飲料、土特產,工作雖然辛苦,但日子卻逐漸紅火起來。“那時候的攤位不像現在這麼火,村民們都不願意試,我就想做一次‘吃螃蟹的人’。”
民俗廣場整齊的“致富攤”。人民網 李芳森攝
“去年國慶節期間,我家攤位單日毛收入最多時有7000多元,我那天光補貨就補了5次。”不斷鼓起的腰包,讓這名“吃蟹者”嘗到了生活的甜蜜。在繼2016年脫貧摘帽后,朱利志一家2020年純收入達到8萬多元。
民俗廣場,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2017因沙洲景區擴建而成。在學習借鑒當地紅色旅游和傳統古村落開發的先進模式和成功經驗后,投入430余萬元,佔地面積約13畝,完善了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
短短3年多的時間,在村民俗廣場周邊常年擺設農貨攤點90個,開辟了近千米長的“農特產一條街”,帶動110余名群眾就業,吸引了280萬游客游玩,成為村民的“致富攤”。
沙洲瑤族村裡的田園風光。人民網 李芳森攝
高速拉來水果園
小滿剛過,農事正忙。
一大早,45歲的朱中慧踏著夏日的晨光,從秀水村來到沙洲瑤族村,這裡有自家的百畝果園裡。當下正是奈李套袋的農忙時節,即使請了20多個老鄉幫忙,自己有時候也得上手幫忙。
“今年是第一個豐產期,需要好好照料。”奈李套袋,是果農給奈李套上一個“保護袋”,需要一個一個進行。從2017年種下這70畝奈李,今年便是4年成長后的第一個豐產期,朱中慧自然不敢怠慢。
“這百畝果園,除了種有70畝奈李,另外30畝分別種著枇杷和鷹嘴桃。”2017年,在外務工十多年的朱中慧因家人生病,便回家照料,此時的他並沒有想到能在家裡做成什麼生意。“我們文明瑤族鄉雖然是水果之鄉,但囿於出山的交通不便,水果保鮮期短,農戶們就隻會散種少量水果,再用擔子挑去縣城賣,不成規模。”
但一件大事的發生,讓朱中慧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百畝果園。人民網 李芳森攝
2017年10月26日,夏蓉高速全線通車。朱中慧意識到,這條東起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角嵩路山后村,西至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迎暉路成渝立交的交通要道,將會是沙洲水果產業發展的經濟命脈。
2017年底,朱中慧投入130多萬元,大手筆流轉土地,大型機械平整荒地,也種下了希望之苗。
“交通便利了,依靠水果之鄉的金字招牌,收成自然不錯。”朱中慧說,果園去年產了7萬多斤柰李,其他水果加起來產了2.6萬多斤,收入達到40萬元。“今年是豐產期,收益估計能達到50萬元。”
一條高速,拉來致富果園。嗅到水果商機的,不止有朱中慧。沙洲瑤族村水果基地面積現已達到1200余畝,全村142戶農戶戶有果園,平均每畝收益8000余元。近年來,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引導下,通過開展“人人有技能”培訓,改變農戶傳統種植銷售觀念,全面推廣無公害種植、套裝種植,實現由擴種面積向提升質量轉變,由集市販賣向網上銷售轉變,由農產品向旅游產品轉變。
依托沙洲紅色景區,還推動水果和旅游產業融合,將水果基地依山就勢建成磐石公園,成為既能觀光,又能體驗農事、水果採摘的產業基地,沙洲由此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綠色產業〝紅綠融合鄉村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