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發展闖新路 解碼湖南瀏陽發展“集群現象”

人民網長沙12月17日電 上市企業集群、花炮產業集群、鄉鎮醫院群,紅色文旅圈、湘贛邊區域合作朋友圈、15分鐘生活圈……環圈閉環式謀篇,集群系統式發展。在全面建設現代化新瀏陽的宏偉征程中,"瀏陽實踐"展現"瀏陽擔當","瀏陽速度"成就"瀏陽現象"。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深耕塑造,湖南省瀏陽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了一個個引人關注的“發展集群”。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省、長沙市、瀏陽市黨代會精神,人民網湖南頻道即日起推出《解碼瀏陽發展"集群現象"》系列報道,系統梳理、全面探析瀏陽發展過程中的"集群現象"。
發展經濟是最大的實事
在“強省會戰略”中彰顯瀏陽擔當
12月6日,中郡研究所發布《2021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揭曉第二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前100名縣市。榜單顯示,湖南省瀏陽市位列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第8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10位,較去年均前進1位。同時,瀏陽市入選全國縣域現代化發展質量基本指數A+優等級縣市。
奮進新征程,縣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主旋律。而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項目的支撐。
12月15日,在湖南啟泰傳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啟泰傳感)的超淨車間內,工作人員正身穿潔淨服進行芯片的生產,一旁的檢測區域,一顆顆剛下線的芯片正等待檢測。
傳感器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感知基礎和數據來源,被譽為“電子五官”。
壓力傳感器的核心技術是敏感芯片。從相關技術的研發到量產,啟泰傳感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國秋已經“磨劍”15年。今年58歲的王國秋早年在國防科技大學工作過,后任湖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將研究重心轉向應用廣泛的壓敏芯片和傳感器。
一顆紐扣大小的傳感器,放在500倍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電路。它可以精確地通過壓敏芯片把壓力數據轉化為電子信號,並迅速傳送到接收處理終端,廣泛應用於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領域。
2019年,啟泰傳感第一條規范的高標准金屬基壓敏芯片生產線在瀏陽建成。這是國內第一條,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條量產線。自此,啟泰傳感攻克“傳感中國芯”生產全流程的難題,填補了我國規模化生產線的空白。
今年10月23日,“聚力於芯智傳未來”第二屆中國智能傳感大會在上海舉行。啟泰傳感被評為“2021感知領航年度杰出創新企業”,王國秋被評為“2021感知領航八大標杆人物之一”,為湖南捧回兩項行業盛會的最高榮譽。
啟泰傳感是瀏陽智能制造的優秀代表之一。事實上,藍思智能、啟泰傳感、長沙華恆機器人、宇環數控、方銳達等智造企業已經構建起瀏陽“智造產業集群”,匯聚成“智造產業森林”。
瀏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聚力踐行“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做強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經濟,推動產業大升級。其中,明確提出要圍繞打造“智能制造強市”,加快壯大“三主四特兩新”現代產業集群。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今年3月,瀏陽市正式發布《瀏陽市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吹響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強市的號角。
《三年行動計劃》指出,圍繞打造智能制造強市戰略目標,瀏陽市將聚焦“三主四特兩新”產業集群,瞄准“三智一芯”主攻方向,全力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企業主體、數字經濟、產業生態的競爭力,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智能制造強市現代化產業體系,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努力將瀏陽打造成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核心組團和關鍵一極。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數控磨削設備及智能裝備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機床企業,宇環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宇環數控)從一家小公司發展為湖南機床行業的龍頭企業,關鍵同樣在於創新。
今年4月,一台名為YH2M8590五軸數控多工位拋光機的智能化生產線驚艷亮相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機床展。iPhone12系列手機的不鏽鋼金屬邊框,正是通過宇環數控研發的這款機器加工而成。
“YH2M8590五軸數控多工位拋光機,不僅成功實現數控系統的國產化替代,更代表了當前全球3C電子消費領域最前沿的工藝。”宇環數控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易欣介紹。
據介紹,宇環數控堅持“創新引領未來”理念,近年來平均每年有4款以上設備通過湖南省機械工業協會的新產品鑒定。宇環數控磨床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納米級精密磨削、精密拋光產品的技術水平,多項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專利225項。
在納米毫末之間,積蓄核心競爭優勢。2017年10月13日,宇環數控(股票代碼002903)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成為瀏陽首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智能制造企業。
長期以來,上市公司成為觀察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速度和質量的窗口,也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更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實力和資本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今年12月1日,一場企業上市培訓活動在瀏陽經開區拉開序幕,湖南股權交易所董事長易衛紅等5位業內專家登台,為80余名企業家進行專題業務培訓,專家們深入淺出的解讀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今年7月,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納大,股票代碼688799)在上海証券交易所科創板挂牌上市,正式登陸A股資本市場,成為瀏陽第9家上市企業。
市金融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瀏陽A股上市企業總量達9家,與省內14個市州相比排名第4,僅次於長沙、岳陽、株洲,在全省縣(市)中排名第一。同時,在瀏陽上市后備企業梯隊中,1家企業創業板在審,3家企業在湖南証監局輔導備案,38家企業納入省市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
當下,“上市企業集群”已經成為瀏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更是瀏陽助力長沙深入貫徹實施“強省會戰略”的主力軍,這個集群方陣的陣容正在不斷壯大:
藍思科技是一家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功能視窗及外觀防護零部件行業的領先企業,專注於觸控、視窗及后蓋防護屏、裝飾部件等的設計、研發、制造,以及陶瓷、藍寶石、合金等特種材料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的推廣與應用,引領瀏陽構建“芯屏器合”產業結構新格局。藍思科技三季報顯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339.3億元,同比增長30.1%。
作為一家於2017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的企業,鹽津鋪子如今已是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業(車間),烘焙產品核心區域實現“黑燈工廠”自動化無人化生產。今年10月,瀏陽市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借助鹽津鋪子、金磨坊等企業品牌優勢,壯大綠色食品產業鏈,推動總產值突破300億元。”
永清環保一直致力於為高污染、高耗能工業企業提供煙氣排放綜合解決方案,今年成立湖南省首個企業雙碳研究院,依托企業的節能低碳環保技術研發,為鋼鐵、石化、電力、建材、有色金屬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一站式”雙碳轉型服務。
瀏陽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瀏陽經開區將繼續把企業上市作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旗幟鮮明支持企業上市,通過堅持政企聯動,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始終秉持“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理念,為廣大企業營造“最方便”的服務環境、“最賺錢”的投資環境、“最安全”的創業環境、“最親清”的政商環境,不斷助推企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做大做實“區域合作朋友圈”
12月12日,一場“雙十二”鄉村振興大直播如約而至。瀏陽市融媒體中心策劃開展“雙十二”鄉村振興大直播活動,攜手“圍山公社”電商平台,集中展示大圍山有效銜接示范片區鄉村振興成果。
直播共有三場,分別在小河鄉、達滸鎮和張坊鎮進行,以“雙十二”為契機,邀請當地村民為家鄉好物代言,參與直播帶貨。雲拓榨油坊負責人張繼榮帶著茶油出現在達滸專場直播間,網友紛紛下單搶購,還有網友留言:“仿佛隔著屏幕都聞到了茶油香。”
為推動大圍山區域特色農產品形成產業化發展,建設好大圍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片區,助力鄉村振興,雙方共同打造“圍山鮮”品牌,匯集瀏陽東區四鄉鎮優質農產品,助力鄉土“山貨”走出大山。
大圍山鎮、達滸鎮、張坊鎮、小河鄉,生態稟賦、人文資源大同小異,同屬“大圍山綠色發展集群”。在重點建設大圍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片區、攜手構建大圍山生態旅游圈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也形成了許多務實協作之舉。
以一地一域之精彩,為全局全域添彩。當下,區域合作已經成為湘贛邊各縣(市、區)發展的重要課題。
瀏陽地處湘贛邊界,2014年便首倡推進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協同發展。通過8年的努力,湘贛邊區域合作縣(市、區)從最初的10個增至24個,在交通建設、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
今年來,瀏陽更是突出合作提效、產業協作、民生共享等,出台《瀏陽市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2021年度行動計劃》,全面鋪排40個重點項目、37項重點任務,從多方面與湘贛邊各縣市展開合作,湘贛邊區域合作基礎不斷筑牢。
7月底召開的瀏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聚力建成“兩個中心”,打造鼎立中部的高能級城市(“兩個中心”即省會副中心和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
今年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這標志著由湖南省、江西省共同推動,瀏陽作為“主力軍”參與建設的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湘贛邊區域合作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迎來了更大利好。
《總體方案》提出,將湘贛邊區域打造成為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先行區、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樣板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10月25日起,市發改局、市湘贛邊區域合作中心開設“‘湘贛邊戰略’大家談”欄目,全市各鄉鎮(街道)、市直各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紛紛撰文,為進一步推動湘贛邊區域深化合作、做大做實“湘贛邊區域合作朋友圈”建言獻策。
12月6日上午,瀏陽市召開湘贛邊區域合作專題工作會議。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朱東鐵說,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長沙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瀏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創造性貫徹落實《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和《瀏陽市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2022年度實施方案》,把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增強主動性,把湘贛邊區域合作推向縱深,加快建成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力爭當湘贛邊區域合作典范。
專題會議閉幕后的第4天,“湘贛紅”品牌推進大會在文家市鎮秋收廣場舉行,來自湘贛兩省及縣(市、區)的有關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合作發展。推進大會現場發布了《“湘贛紅”品牌戰略規劃》以及《“湘贛紅”品牌管理規范》《“湘贛紅”品牌評選規范》《“湘贛紅”品牌標志設計和使用規范》三項團體標准,為“湘贛紅”品牌共建提供了“行動指南”。
參加推進大會的江西省銅鼓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湘贛紅”品牌建設既是湘贛兩省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更是湘贛邊24個縣(市、區)協同發展的品牌樣板,“接下來將共同從品牌、品質、示范三個方面夯實‘湘贛紅’品牌體系,搭建更好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平台。”
市湘贛邊區域合作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推動湘贛邊鄉村振興與產業協同,瀏陽在今年年初牽頭舉辦湘贛邊鄉村振興協作座談會,在七個方面形成務實協作的共識。
在文化旅游方面,2019年,推動成立“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共同體”,瀏陽被推選為秘書長單位。2021年,湘鄂贛29縣(市、區)共同發布《湘鄂贛文旅產業區域合作瀏陽宣言》,進一步達成高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共識,邁上了湘贛邊文旅合作的又一新台階。今年4月,瀏陽聯合其他縣(市、區)發行推廣“初心源”湘鄂贛文旅一卡通,帶動湘贛邊文旅產業發展,進一步釋放文旅惠民紅利……
在生態治理方面,2020年12月,湘贛邊首屆花木博覽會在瀏陽市柏加鎮啟幕。花博會期間,由瀏陽倡議發起,湘贛邊17個縣(市、區)參與協商組建湘贛邊區域林業生態圈聯盟,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會商、經驗交流、聯合宣傳、聯防聯治等長效機制平台,進一步推動湘贛邊區域林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21年11月,瀏陽市和萬載縣河長辦開展聯合巡河護河行動,旨在共護秀美南川河,打造河道治理省際樣板。12月初,湘贛邊區域生態合作共建研討會舉行,與會嘉賓和領導共同探討湘贛邊區域生態合作和鄉村振興前景。
在產業協作方面,湘贛邊縣(市、區)特別是湖南的瀏陽、醴陵,江西的上栗、萬載,是中國花炮產業主產區。為推動產業協同發展,2014年簽訂《安全生產聯動監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建立湘贛邊花炮產業協作機制,2020年組建湘贛邊煙花爆竹重點縣(市)安全監管協作(F4產業聯盟)。
2021年4月,四大主產區聯手發起成立了湘贛邊煙花爆竹產業發展委員會,標志著湘贛邊煙花爆竹區域合作步入新階段。11月,為應對花炮原輔材料高氯酸鉀價格“瘋漲”,著力破解當前困擾產業發展的難題和問題,全力推動煙花爆竹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瀏陽、醴陵、上栗、萬載四縣(市)相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齊聚瀏陽,就共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達成共識。同樣在11月,首屆湘贛邊煙花爆竹產品創意大賽暨第八屆湖南省煙花爆竹新產品評比大賽在瀏陽市金灘燃放場圓滿落幕,大賽共吸引來自湘贛邊主產區、湖南省范圍內50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和花炮科研機構共205款花炮行業創新產品到場參賽。
在教育培訓方面,湘贛兩省都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開展湘贛邊紅色教育培訓合作有利於加強湘贛邊各縣(市、區)紅色資源的挖掘、開發、利用。2020年12月,按照開放、合作、共享的發展理念,湘贛邊24個縣(市、區)共同簽署了《湘贛邊紅色教育培訓合作框架協議》。今年1月,醴陵市、平江縣、上栗縣等7個縣(市、區)相聚瀏陽,協商建立教育培訓高質發展聯盟,成立干部教育培訓聯合體、教育科研聯盟、質量監測中心,推動湘贛邊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立德樹人紅色研學實踐,共同認定紅色研學實踐基地,合作開發一批精品研學線路,打造一批區域研學品牌,實現區域內研學資源互通互融。
在民生服務方面,瀏陽積極推進政務互通與醫保互認等事項,率先推行與萬載、銅鼓等縣(市、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56項,牽頭梳理區域合作政務服務事項100項﹔瀏陽與上栗縣合作推進醫保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跨省異地刷卡就醫購藥,兩地9家醫院實現定點互認,18家定點藥店實現異地刷卡結算……
“超級鄉鎮醫院”雲集
瀏陽正成為湘贛邊區域醫療中心
於老百姓而言,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它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12月15日上午9時許,瀏陽市集裡醫院神經內科(中風專科)主任、副主任醫生貝玉章接診完第16名病人,還沒等起身,又有患者敲門進來了。
該院是以專科為特色的綜合醫院,設有神經內科、眼科、疼痛科、微創外科等四個專科。其中,神經內科(中風專科)在長株潭、湘贛邊地區都有很高名氣。
今年8月,該院再次火爆“出圈”。瀏陽日報抖音號發布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對瀏陽集裡醫院開展的溶栓、取栓救治技術給予了點贊。截至目前,這條短視頻總點擊量達到1000多萬。
當然,“出圈”的背后是源於集裡醫院堅持苦練內功,扎實發展醫學技術。
“集裡醫院在1995年5月就成立了神經內科(中風專科),為卒中防治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2014年,醫院成立卒中中心后,不斷完善和規范了卒中中心的建設體系,進一步構建了卒中防控網絡。”貝玉章介紹,目前科室擁有86名醫生,開設了9間診室,是全省縣級醫院中規模最大的神內專科。
貝玉章介紹,患者隻要進入卒中中心,醫院之后的所有行動都將以患者為先,創新院前急救,一鍵啟動綠色通道。“患者發病入院到有效開展溶栓的平均時間(DNT),醫院控制在25分鐘,而按照國際標准,DNT在60分鐘以內。”
今年6月正式“上崗”的集裡醫院門診綜合大樓裡,神經內科(中風專科)設在2樓,“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治療效率,並服務好行動不便的患者和家屬。”貝玉章說。
來自江西省上栗縣的柳先生也看到了那條視頻。51歲的柳先生之前中過風,此次特意來到集裡醫院就診,“醫院環境很好,醫生技術也好,十分感謝他們。”
“現在,我們接診的病患中有30%以上是瀏陽市域外的。”貝玉章介紹,他上午兩個小時內接診的16名病人中,就有2名來自長沙、3名來自江西。
集裡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接診的中風病人中,農村患者佔到90%。為了降低患者負擔,很多都是門診拿藥,住院的不超過門診病人的15%,同時醫院嚴格控制醫療耗材採購成本。
“能看好病,還不貴,患者當然選我們。”上述負責人自信地說,這也是集裡醫院破解基層醫院發展困境的秘訣所在。
深受湘贛邊乃至全國病患關注和信賴的,還有瀏陽市骨傷科醫院(即社港鎮衛生院,下稱社港醫院)。
操著不同地方的口音,提著各地醫院的CT片、X光片袋子……每天早上,社港醫院大廳都會擠得水泄不通,猶如曾經春運時的火車站售票大廳。而在醫院外,各省各市牌照的小車經常能排隊到1公裡開外。
無一例外,患者都是沖著“江氏正骨術”來的。
一手抓住病人的肩膀,一手捏著骨折部位復位,過程不到一分鐘,隨后用杉樹皮幫患者進行固定和包扎。這樣的正骨動作,社港醫院名譽院長江林一年不知道要重復多少次。
江林出生於骨傷科世家,是江氏骨傷醫療技術第三代傳人,他16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醫,從事中醫臨床骨傷醫療工作。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他傳承創新了祖傳的“江氏正骨術”。
如今,年近古稀的江林依舊保持著早起查房、坐診的習慣,一年出勤在350天以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無怨無悔。近年來,江林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或表彰。
在江林的帶領下,社港醫院90%以上的病人都通過傳統正骨復位法治療,手術率不到8%,而一般醫院的骨科手術率約為80%。
社港醫院院長李冬敏在這裡工作了25年,見証了醫院一點點發展壯大:“2020年我院門診量為30萬人次,而住院病人隻佔8.5%,創傷骨折及部分筋傷病人大部分是在門診治療。門診量從最初的不足百人到現在的日均千人以上,且九成患者來自外地……”
高門診量形成的“口碑引流”,加上相對較低的手術率、住院率和診療費,社港醫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甚至對大醫院構成“逆吸”,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全鎮戶籍人口為5.3萬名,而社港醫院每年帶來的流動人口近百萬人次。為彌補醫院的接待能力尤其是康復床位的不足,社港吸引社會投資建成了江氏康復醫院,新增床位600多張。”社港鎮黨委書記梁民介紹,去年兩家醫院的業務收入加上治傷散、治傷藥液、活血散等獲國家專利的藥劑收入,總共超過3.4億元。
當然,這也讓更多人關注到瀏陽“超級鄉鎮醫院群”現象。
“超級鄉鎮醫院群”的背后,是瀏陽有序推進綜合醫改,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績效改革、賦能鄉鎮醫院和培育重點專科是瀏陽基層醫改的“三把刷子”。
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瀏陽市域內的就診率已達96%。而“超級鄉鎮醫院”雲集,也將為瀏陽打造成為湘贛邊區域醫療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為了人民,發展惠及民生
“15分鐘生活圈”讓美好生活近在咫尺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瀏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瀏陽人民過上更有尊嚴、更加體面的美好生活。
“全面推進健康瀏陽建設”是創造人民向往的高品質生活應有之義。未來幾年,瀏陽將繼續健全完善公共衛生十大體系,完成市中醫醫院危急重症大樓建設、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鄉鎮衛生院標准化改造,讓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除此之外,瀏陽大力實施“黨建聚合力”工程,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不斷完善“15分鐘生活圈”,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5分鐘生活圈,是指以社區為單位,在15分鐘步行可達的范圍內,配備以便民市場、運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機構為重點的生活所需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把便利融入生活,把美好帶給群眾。
今年4月,瀏陽以問題為導向,發布了“十大重點民生實事”,涉及車位、學位、床位、廁位、梯位、養老等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民生熱點難點。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事關民生福祉,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12月10日,湖南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現場推進會在瀏陽召開。
近三年,瀏陽共改造老舊小區115個11629戶,2020年被省住建廳評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突出單位。
瀏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雄文代表瀏陽作典型發言時表示,瀏陽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出台《瀏陽市“基層黨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實施方案》,探索“5+N”工作模式,統籌整合政府機關、基層黨組織和社會各方力量投入到老舊小區改造中,“下階段,繼續將老舊小區改造這一民生實事辦好辦實,確保向人民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
近日,經過數月的提質改造,瀏陽花炮觀禮台全新亮相,宛如蝴蝶振翅。在觀禮台主入口兩側,“藏”於綠色景觀之下的是一個即將對外開放、可提供189個車位的停車場。
花炮觀禮台提質改造項目現場負責人劉鵬介紹,這是瀏陽首個地面覆土停車場,它巧妙利用空間,通過層頂覆土的方式,讓有限的土地既滿足停車需求,又能增加觀禮台的綠化面積,“正式投入使用后,將有效改善周邊停車難問題。”
今年瀏陽市通過新(改)建停車場18個,在城區增加停車位10000余個,同時通過實施智慧停車收費管理等方式,提高停車位周轉率,全力破解“停車難”。
冬日微寒,文家市鎮湘龍村樓前小學書聲琅琅。操場上綠茵足球場平坦舒適,教室裡寬屏智能黑板高端大氣,護眼燈柔和明亮……家住近旁的劉運初老人連連稱贊:“新學校太好了,了不得!”
樓前小學原老校區緊鄰省道,來往車輛繁多,周邊遍布村民住房,不僅噪音過大影響教學,學生出入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學校內部面積比較小,沒有運動場和各類教學功能室,教室也十分破舊。”
為滿足師生的殷殷期盼,瀏陽市去年為樓前小學建設項目投入2000萬元。項目包括新建一棟4層教學樓、1棟2層生活服務樓、門衛室及200米環形塑膠運動場,可提供學位約900個。市工建中心挂圖作戰,提前謀劃,確保項目優質高速完成建設,在今年8月底順利“迎新”。
學位問題是人民群眾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改善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學位不足的問題,瀏陽新建文家市鎮湘龍村樓前小學等3所學校,改擴建中小學校18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約4000個。12月12日,荷花街道南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正式揭牌。
這個服務站原本是農機公司辦公樓,屬瀏發集團所有,本著服務老人的情懷,配合街道社區的需要,這一棟3層樓全部打造成老人活動室。1樓以互動為主,可以在大廳唱歌、跳舞﹔2樓以功能服務為主,設有棋牌室、中醫康復室、理療室和心理咨詢室﹔3樓以休息室為主,擺放著休息椅,寧靜舒適。
“這下我們老人有福了。”78歲的老黨員劉梅根掩飾不住喜色,服務站處在居民區中心,從他家到服務站,不到15分鐘就能享受服務,隨時可以來轉一轉、看一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來,全市聚力增進民生福祉,統籌推進省、長沙市重點民生實事和瀏陽市十件重點民生實事,目前已經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人民群眾進一步共享發展成果。
“瀏陽智造集群”“上市企業集群”“大圍山綠色發展集群”“湘贛邊區域合作朋友圈”“超級鄉鎮醫院群”只是瀏陽發展中出現的“集群現象”的一個縮影。(林湘國 劉志光)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