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關注湖南:以高質量黨建 引領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21年12月21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湖南推動人才下沉基層服務鄉村——

以高質量黨建 引領鄉村振興(深度關注)

眼下的三湘大地,山林田野,色彩分明,一幢幢民居點綴其間,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湖南省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引導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動人才下沉基層服務鄉村,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選好“領頭雁”,筑牢戰斗堡壘

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流淌。寧鄉市回龍鋪鎮豐收村村民劉庄明接上一盆清洗蔬菜,臉上笑容綻放,“多好的水,干淨放心!”

放心自來水,劉庄明盼了多年。今年2月,90后小伙子鐘湘上任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開門第一件事,就是跑上級部門、找自來水廠,1個多月時間,自來水管道通到了所有人家。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重在選好“領頭雁”。鐘湘當選,並非偶然。“去年初,鎮裡摸清各村人才家底,為每個村選拔兩名后備干部。”回龍鋪鎮黨委書記張湘橋介紹,鐘湘大學時入黨,畢業后在長沙工作,“小伙子善良踏實,有闖勁、肯擔當,是合適人選。”

去年4月,鐘湘回村擔任后備干部。時任村黨總支書記彭國輝熟悉村情、經驗豐富,傾囊相授。很快,鐘湘工作得心應手,贏得了村民信任。今年村兩委換屆中,鐘湘當選村黨總支書記。

“當選了,就一定要讓鄉親們日子過得更好。”鐘湘挨家挨戶走訪,收集村民訴求,謀劃村裡發展。如今,村裡以農耕文化為主題,利用花卉基地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為農產品打開銷路,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都增收了。

2019年下半年,湖南省委組織部引導各縣鄉村,採取定向培養、能人回引等辦法,及早發現、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到去年10月,每個村(社區)都儲備了2—3名村干部后備人選,全省共儲備7.4萬名。

去年12月到今年3月,湖南29213個村(社區)兩委完成換屆選舉。緊扣實現鄉村振興需求,全省加強人選把關,選出17萬名村(社區)干部,村級黨組織書記更是優中選優。

換屆換出了新氣象——村干部平均年齡43歲,較之前下降6歲,大專以上學歷達40%﹔村村配備大學生。像鐘湘這樣的一大批骨干力量成為農村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黨群一條心,形成致富合力

寧鄉市菁華鋪鄉陳家橋村,一條淺河蜿蜒而過,流水潺潺。河這邊,是鳥窩山屋場﹔河那邊,是棋鬆屋場。當地群眾習慣把自然村稱為“屋場”。兩座屋場隔岸相望,田野縱橫,民居錯落,小廣場、小亭台精致漂亮。

“這是黨員帶頭,大家比著干的結果。”陳家橋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黃立平說,提高屋場顏值,誰也不甘落后。村裡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

鳥窩山屋場和棋鬆屋場,確實經歷了一番“比拼”。

鳥窩山動工在前,第一步是拆圍牆。過去,村裡家家戶戶建圍牆、養雞鴨。去年3月,屋場夜話會上,32戶鄉親圍坐一堂。黨員楊志強當場表態:帶頭先拆圍牆。他還動員其他村民一塊干,“屋場美了,人氣有了,錢就能掙來了。”不到一周時間,楊志強三兄弟屋外的圍牆就不見了。

黨員作示范,鳥窩山的鄉親們紛紛拆除圍牆。緊接著,大家籌資投勞,建廣場、栽綠樹,忙乎了3個月。然而,正當鄉親們認為建得“差不多了”,楊志強卻發現,河對岸的棋鬆屋場,怎麼看都更漂亮。

“他們晚開工半個月,動工前也曾過來學習,卻反超了我們。”楊志強從細微處發現:棋鬆屋場的菜地更整齊,打掉顏色不一的水泥地后,裸露的黃土種上了綠樹……

怎樣讓群眾思想上有觸動?眼見為實!楊志強領著村民從棋鬆屋場到皂角灣屋場,把村裡10多個屋場挨個看了一遍。結束參觀時,他高聲問:“我們鳥窩山的美麗屋場,建得好不好?”“不好!”“哪裡不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美麗屋場建言獻策,工作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黨員帶著群眾干,困難一一化解。重新規劃菜土布局,挖掉庭院前“刺眼”的水泥地……一個月過去了,鳥窩山屋場煥然一新,景色宜人。這為鳥窩山帶來了新機遇:有人發展稻蝦養殖、垂釣休閑農業產業,年純收入超20萬元﹔有人開起了農家樂,年純收入超30萬元……

菁華鋪鄉黨委書記黎國君告訴記者,鄉裡充分發揮黨員作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黨員喊得應、群眾跟得上、黨群一條心,形成了致富合力。

放眼三湘大地,各地積極搭建黨員發揮作用平台。全省引導黨員領辦農民合作社5.8萬個,創辦致富項目12.5萬個,帶動236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科技送下鄉,注入人才活水

“多虧了科技特派員制度,為我保住了收成,免受損失。”瀏陽市愚公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晏資坤給記者講起了親身故事。

今年3月下旬,春雨連綿,寒氣逼人。眼瞅著黃桃樹花期將至,天仍無放晴跡象,晏資坤焦急不已,“花期隻有三四天,如果雨一直下,必定影響授粉,導致減產。”

情急之下,他撥通了瀏陽市科技特派員、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龍桂友的電話。龍桂友是果樹種植專家,瀏陽市聘請他為科技特派員,解決群眾生產技術難題。電話裡,龍桂友支招:“黃桃樹開花前,在大棚外蓋一層薄膜阻擋風雨。桃花盛開時,養一些蜜蜂授粉……”

專家開出了“方子”,晏資坤馬上行動。很快,位於瀏陽市古港鎮沔江村的6畝桃園全都穿上了“雨衣”。晏資坤又購買兩箱蜜蜂,並每隔幾天就給枝葉施肥……由於及時應對,晏資坤的桃園在7月迎來了豐收。

專家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為企業謀劃發展方向。晏資坤過去10多年裡種植了上百畝桃樹、梨樹、葡萄和沃柑,銷售水果是主要收入來源。受龍桂友啟發,他開始發展水果採摘觀光農業,收入更加多元。

瀏陽市科技局副局長廖文暉告訴記者,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三級共選拔了82名科技特派員,成立9個科技服務小分隊,服務瀏陽市的畜牧、水產、果樹等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群眾用科技手段致富的能力。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人才,為破解人才缺乏瓶頸,湖南強化智力支撐,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下沉服務。一方面,湖南向每個縣選派科技專家服務團,向鄉村振興重點地區選派科技特派員5615名,實現科技人才在重點村全覆蓋。另一方面,湖南建立涉農院校與基層聯合培養人才制度,採取“定制培養”模式,每年定向培養鄉村基層治理人才、農機特崗人員等2.2萬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人才活水。

《人民日報》( 2021年12月21日 第 19 版)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