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縣:力量之都“小巨人” 制造高地“新動力”

力量之都。中共長沙縣委網信辦供圖
力量之都,湖南長沙縣。
從“綠茶小鎮”出發,湘豐智能研發出國內首條炒青綠茶生產線,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小作坊飛出“金鳳凰”,博能科技23年打造煉化專用設備明星制造商,傳統石化企業在碳中和大勢下華麗轉身,切入新能源賽道﹔
傳承長沙拉床技藝,思勝智能引領國內拉床行業,打破卡脖子技術封鎖,實現高端數控拉床國產替代進口,振興民族品牌。
湖南工業看長沙,長沙工業看星沙。為全面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推動“強省會”戰略落地見效,長沙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推進制造強縣專項行動,堅持以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為目標,以工業經濟指標為導向,多方面多維度共同推動主導產業發展平穩上升。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力量之都遠不止三一、中聯、山河智能等“巨無霸”,“小巨人”的表現依然亮眼。本網也沿著“小巨人們”的發展步伐,探尋力量之都裡的發展新動力。
湘豐智能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將銷往斯裡蘭卡的設備。人民網 李芳森攝
小鎮品新
世界共飲“一杯茶”
夏陽似火,炙烤著大地,居住在長沙的湯哲感覺置身於火爐之中。從冰箱取出一小袋從“綠茶小鎮”長沙縣金井鎮帶回的明前茶,泡上一杯,味蕾瞬間穿越時空,感覺回到了煙雨朦朧的三月江南。
湯哲,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長沙湘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此時品嘗的杯中綠茶,不僅是來源於家鄉金井鎮,更是出自湯哲研發的我國首條炒青綠茶生產線。
“我剛開始只是想給家鄉做點事情。”2005年,湯哲在家鄉成立湘豐智能,初衷也如家鄉的特產般清澈。“后來,就是想爭口氣。”
這一轉變的導火索,在於2006年,金井鎮斥巨資從國外引進一條炒青綠茶生產線,但經過近2年的調試后,效果並不好。彼時的湯哲,心裡也暗暗憋了一口氣。“我一定要讓家鄉用上自己制造的全自動生產線。”
之后的幾年間,湯哲帶領團隊人員,在仿制國外先進設備的基礎上,利用先進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融合進我國傳統的茶葉加工工藝,進行二次創新,研發出國內首條炒青綠茶生產線。“色香味形,穩定保持。”
通過湖南省科技廳鑒定,這條生產線鑒定結論為“填補國內空白、達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獎。
這一實現的夢想,湯哲把它放在了家鄉,至於國外的生產線,則被封存進了鎮上的展示館。時時展出,天天激勵著前進的步伐。
如紅綠兼用生產線、香茶生產線、扁形茶生產線、顆粒形綠茶生產線、黑茶生產線和紅茶生產線……利用炒青綠茶生產線研發的技術積累,湯哲研發團隊又研發出了一系列多種類型連續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
“這些生產線大部分為行業首創,取得了一系列知識產權,相關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湯哲介紹,並且制造成本比國外同類產品低50%以上,茶葉加工每公斤能源消耗成本降低20%以上,相關技術形成的先進茶葉加工裝備迅速搶佔了國內外高端茶葉加工裝備的市場,我國的茶葉加工裝備,因此實現了從初級自動化階段,向自動控制階段和數據化階段的升級。
從小鎮出發,抱著服務家鄉的初衷,湯哲用年華打造出了農機領域的“小巨人”。
湯哲“小巨人”的成長之路並不孤獨。近年來,長沙縣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專精特新”培育步伐,唱響“專精特新”品牌。
截至目前,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9家(長沙縣1家,經開區8家)﹔省級“小巨人”企業96家(長沙縣28家,經開區68家)﹔市級“小巨人”企業95家(長沙縣32家,經開區63家)。2021年縣域“小巨人”企業完成產值54億元(不含經開區),佔縣域規模工業產值25.7%,為全縣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沙博能的激光電焊技術。人民網 李芳森攝
華麗轉身
能源市場新方向
與全球行業巨頭霍尼韋爾UOP達成戰略合作,全資收購老牌企業、原化工部“四小龍”之一的威重化機……長沙博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可謂動作頻頻。
何曾想?從“無名小卒”到執業界之牛耳,這隻小作坊裡飛出的“金鳳凰”,僅僅用了23年。
作為煉化專用設備的明星制造商,回溯長沙博能的一路逆襲,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對於核心技術毫不妥協的大力掘進。如今,由博能生產的塔盤、填料、塔內構件等設備已收獲“兩桶油”在內的眾多石化企業青睞,業務遍布歐洲、北美、亞太等地區。
一年過半,位於長沙縣㮾梨工業園的博能科技廠房內,一派火熱景象。“我們在前5個月,就已經完成了今年的全年目標,現在主要就是生產發貨。”
“把傳統產業做得更細致,市場的認可度更高。”望著正滿負荷運轉的自動化生產線,難掩興奮的總經理張詠講起了創始人楊代斌及博能為何能“點油成金”的故事。
將時針撥回到2003年。彼時,創業數年的楊代斌搭上了國內石化產業發展的“快車”,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原先租用的廠房難以滿足擴產需求。“小作坊終究難成大氣候。”豁出去了的楊代斌決定自己籌資建新廠。
白手起家的楊代斌深知,實體企業不是無根浮萍,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土壤,對比一圈下來,還是為中小企業發展配齊“陽光雨露”的長沙縣最令他稱心如意。
從拿地開工到建成投產,博能僅用了短短不到兩年。“幾乎是一氣呵成。”而長沙縣為企業服務的決心,還遠不止於此。
扎實的科技底座是企業向上生長的根基,而掌握核心技術便是其構建“護城河”的前提。博能深耕煉化專用設備多年,尤其在傳質分離領域,是國內當仁不讓的領軍企業。
以分餾塔中的高效塔盤為例,該技術曾長時間被西方國家所壟斷,價格高不說,關鍵還得看人臉色,國內石化企業為此沒少吃過苦頭。“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在關鍵領域‘卡脖子’處下功夫。”在楊代斌看來,苦練內功是博能做大做強的唯一出路。
通過長沙縣科技局“科技特派員”牽線搭橋,博能與清華大學成功“牽手”,並就相關領域達成戰略合作。2012年,經雙方共同努力,高效塔盤技術首次實現了國產化。目前,由博能制造的相關產品約佔國內市場份額的95%,形成了技術紅利反哺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如今,博能科技共獲得專利授權24個,且企業的核心技術骨干多出自合作高校,從勞動密集型邁向技術密集型,類似“產學研”融合的實踐案例俯拾皆是。
2016年前,海外市場對於博能來說還是一片空白。經相關工作人員多次登門拜訪,不甘偏安一隅的博能與長沙縣商務局一拍即合,正式開啟了“揚帆出海”的新征程。
碳中和大勢之下,傳統石化企業正紛紛切入新能源賽道。作為配套企業之一的博能,轉型之路無異於大象轉身。2020年底,博能正式宣告布局多晶硅領域。
“多晶硅被廣泛應用於太陽能發電,能夠給全球帶來更多的清潔能源。”張詠說,“我們希望通過在化工領域所取得的成熟經驗,向行業傳遞一個積極信號,也為國家新興能源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數據顯示,博能目前在該板塊已有近2億元的合同量,發展態勢十分喜人。
博能並非長沙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中唯一的受惠企業。長沙縣為全面了解和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提升高質量發展動能,落實制造強縣專項行動,結合長沙縣實際情況,出台了《關於開展“千人幫千企”暖企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長沙縣干部聯企業“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方案》,建立了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問題“清單制”、問題“交辦制”、問題解決“銷號制”及包企聯戶走訪機制,切實幫扶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自2021年11月份以來,共收集問題278個,目前已辦結231個,還有47個問題正在由相關部門辦理中。干部聯企業“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共走訪企業1704個,收集問題1335個,經過分類整理,交辦至縣直部門966個,主要涉及用工、用地、融資等問題。目前已辦結問題435個。
陳建波(左二)正觀看兒子操作機床。人民網 李芳森攝
工業之母
民族品牌有強音
雖年過花甲,陳建波仍然記得:在40多年前的一天,下班回家后的父親,高興地跳了幾次,全然沒有往日的威嚴。
“直到母親回家,父親才說,自己工作的長沙機床廠,和‘一汽’、‘二汽’合作,打造出了一條機床加工自動線。”直到陳建波入職長沙機床廠,才明白其中的含義。
“機床,有工業之母的美譽。長沙機床廠,是國家的‘十八羅漢’之一,是當時全國拉、刨、插三種機床制造的唯一企業,代表著國家的唯一標准。”雖早已不是當年的小工人,但談及長沙機床廠往日的榮光,陳建波還是滿臉驕傲。
1984年,陳建波專程前往位於湖北十堰的東風二汽工廠,瞻仰代表父親事業巔峰的生產線。沒想到的是,兩年之后,陳建波制造的一條生產線,同樣送到了這裡。
在這榮耀背后,是陳建波28年的工藝鑽研。“學畫圖紙、鉗工工藝……要學習拉床制造的每一道工序,我也成為了拉床分廠的廠長。”
2006年,長沙機床廠改制后,不忍心拉床技藝沒落的陳建波,在45歲“高齡”,拉上當年的同事,開始了創業之路。
“傳承長沙拉床,振興民族品牌。”2015年1月,長沙思勝智能設備有限公司成立,專業從事高端數控拉削機床研發與制造。
“從以前的汽車行業,拓展到了工程機械,天上的飛機、地上的高鐵、地下的地鐵,全都有我們的工藝。”憑借機床效率高、精度好、互換性強等特性,思勝智能擁有82項國家專利、11項發明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
7月1日,陳留洋接過父親肩上的重擔,成為思勝智能新的掌門人。陳建波相信,已過而立之年的兒子,能將企業帶向新的高峰。
思勝智能的“小巨人”之路,是按照省、市“強省會”戰略精神,及長沙縣委縣政府奮力實施“強省會”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長沙縣積極組織推進制造強縣及數字賦能專項行動結出的碩果。
通過推進制造強縣專項行動,大力推進主導產業發展,長沙縣堅持以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為目標,以工業經濟指標為導向,多方面多維度共同推動主導產業發展平穩上升。一季度,全縣累計完成規工產值434.3億元,同比增長11.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