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講好“脫貧故事”,“湖南經驗”火出圈

2022年09月17日09:16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湖南再一次為全國貢獻“經驗”。9月14日,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建設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培訓班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班,全國15個省(區、市)脫貧攻堅交流基地(以下簡稱“交流基地”)的100余名代表前來探尋湖南講好“脫貧故事”的秘訣。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還要講得好。2021年1月,國家鄉村振興局發文,確定湖南省花垣縣等15個省(區、市)的50個縣(市、區)為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確定十八洞村等91個典型為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用來宣傳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一年多來,湖南交流基地迎接了一批批中外游客和媒體,湖南“脫貧故事”刷屏國內外主流媒體重要位置、版面和時段。通過交流基地這個“窗口”,人們更加詳細地了解了精准扶貧“湖南之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脫貧攻堅“中國之治”。

因地制宜建設基地,不栽盆景各有特色

金秋時節,花垣縣十八洞村一派豐收景象。村裡游人如織,民宿一房難求。

“你們村為什麼這麼火?”9月14日,幾名培訓班學員一踏進十八洞村,就拉住村民龍先蘭問個不停。

龍先蘭笑著說:“我陪你們到村裡走一走。”

往村裡走,“新生代”施林嬌正在直播帶貨﹔導游流利的漢、英兩種語言解說,頗具國際范。

邊走邊看,學員們心裡的疑問慢慢有了答案。

“減貧成效大、村民變化大,人氣自然旺。”培訓班學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李海寧說。

講好減貧故事,貢獻“湖南經驗”。我省按照建管用結合原則,因地制宜推進交流基地建設,以花垣、鳳凰、吉首、麻陽4個縣(市)為基地縣,十八洞、菖蒲塘、竹山、隘口、楠木橋5個村為考察點,成功打造湖南環十八洞村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

交流基地不栽盆景各有特色。十八洞村將人文、山水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形成了品牌﹔隘口村發展茶產業,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竹山村搭建文化旅游平台,人氣爆棚﹔菖蒲塘村做大做優水果產業,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楠木橋村通過創建“連村聯創、抱團攻堅”模式,實現富民強村奔小康。

高標准推進交流基地建設。湖南將基地建設管理納入重點工作督查內容,明晰建設目標任務和完成時限。基地挂牌后,省級層面專門安排財政資金支持交流基地制作宣傳片、微視頻等,市(州)縣加大力度解決交通瓶頸,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擦亮顏值,並培養出一批懂政策、懂禮儀、會英語的講解員。

“本次培訓班在湖南舉辦,主要考慮湖南工作有‘三好’。”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動情地說,湖南作為精准扶貧“首倡之地”,脫貧攻堅戰打得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局好,交流基地和考察點工作亮點紛呈,國內外影響評價好。

創新宣傳模式,“減貧故事”持續刷屏

9月15日下午,培訓班學員、陝西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賀軍平來到鳳凰縣菖蒲塘村獼猴桃基地,拿出手機拍個不停。

“陝西也種獼猴桃,但名氣沒有這麼大。”賀軍平邊拍邊說。

菖蒲塘村的脫貧故事早就火出了圈。2020年11月,來自塞拉利昂、智利、埃塞俄比亞、印度尼西亞等1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國際機構代表便來到該村考察交流,聽村民講述“脫貧故事”。

提煉經驗,講好脫貧故事。湖南對交流基地減貧經驗模式和脫貧致富故事進行系統梳理和挖掘,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著重講好脫貧群眾如何參與、利益聯結機制如何建立、內生動力如何激發等脫貧攻堅關鍵環節。

每個考察點,都有中英文外宣片,並培訓當地農民、駐村幫扶干部等成為講解員,讓來訪者可學、可信。十八洞村龍先蘭、施林嬌,菖蒲塘村王安全、丁青青既是脫貧攻堅參與者、受益者,又是“脫貧故事”的講述人。

交流基地既是對外展示的“窗口”,也是挖掘脫貧故事的“富礦”。湖南以交流基地為素材,制作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 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等系列優秀文藝作品。今年1月,以十八洞村精准扶貧為原型的《大地頌歌》電影版在老撾上映,反響巨大。

湖南脫貧故事不斷刷屏,吸引國內外媒體記者紛紛前來一探究竟。今年8月,來自德國、日本、朝鮮、新加坡、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和部分中央媒體記者30余人來到十八洞村進行實地採訪。了解十八洞村脫貧致富全過程后,西班牙埃菲社記者彭岩寞說:“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滿滿。”

湖南交流基地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減貧成就和減貧智慧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接待各類國內外來訪團組1.4萬余個72萬余人次,其中,涉外團組72組2600余人次。

擦亮“金字招牌”,帶動鄉村蓬勃發展

黃牛也可以領工資?9月15日下午,培訓班學員來到鳳凰縣竹山村觀看農耕表演,得知正在表演耕地的一頭黃牛一年能領4000元工資后,大家驚訝不已。

在脫貧攻堅中,竹山村引進公司,發展鄉村旅游,一舉脫貧致富。成為交流基地后,村裡召集村民舉行基地講解員和翻譯員培訓班,昔日從未踏出大山的阿婆阿公,如今也能大大方方地與海內外游客交流,分享脫貧致富的喜悅。

交流基地不僅是展示脫貧致富的窗口,也是一塊帶動鄉村發展的“金字招牌”。擦亮“金字招牌”,湖南持續推動交流基地提質增效,交流基地產業蓬勃發展,休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帶動鄉村蓬勃發展。

“新鮮的紅心獼猴桃,汁多、味甜,歡迎下單。”每天晚上,菖蒲塘村村民向黎黎都會在網絡平台發布信息,通過網絡為村民銷售農特產品。利用交流基地的“金字招牌”,菖蒲塘村做大做優水果產業,形成了賣水果、賣苗木、賣技術等特色產業,全村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是2013年的4.5倍,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麻陽苗族自治縣楠木橋村升級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互聯網+”訂單農業,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吉首市隘口村獲評“中國茶產業T20最美生態茶園”“全國農村創業園區(基地)”等多項榮譽。

“此次培訓讓我們進一步開闊了眼界。”湖南交流基地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湖南將通過持續提升交流基地的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村民和解說員的綜合素質,讓交流基地更具國際范。(記者 奉永成 通訊員 肖坤林 何雲雄)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