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陳堅:描美麗畫卷 繪振興藍圖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湖南省委組織部、人民網湖南頻道聯合推出“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湖南駐村第一書記有點忙”系列報道,講述湖南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帶領黨員群眾譜寫美麗鄉村新畫卷的奮斗故事。
湖南省委宣傳部駐安化縣沙田溪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堅。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金秋時節,湖南安化的茶廠裡,黑毛茶結束了一年的休眠,進入壓制階段,成為成品黑茶。
“三尖”形態優美、“三磚”方正規整、“花卷”承載歷史,這是獨屬於“黑茶之鄉”的豐收。
對於湖南省委宣傳部駐安化縣沙田溪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堅而言,在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火炬照耀下,放眼望去的村容村貌,都是他和鄉親們共同的好收成:
百姓大舞台言笑晏晏,台上村民競相獻技,台下觀眾賣力喝彩﹔
風雨橋韻味古朴,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橋上承載著村民們的歡聲笑語﹔
活動廣場連接煙火與浪漫,稻谷鋪開晒出“豐”景,收攏便是上演廣場舞的舞台。
如同時刻發酵的黑茶,陳堅在沙田溪村的豐收,在時間的醞釀下,將更加醇厚悠長。
沙田溪村新建的風雨橋,承載著梅山文化。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傳梅山文化
每天上班前,陳堅都喜歡在村裡逛逛。“朝陽每天都是新的,沙田溪村每天也是新的。”2021年5月7日,陳堅被派駐到安化縣沙田溪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雖幾乎每天都在村裡,但村裡的新景色,陳堅總覺得看不夠。
沙田溪村去年7月建成的3座風雨橋,便是出自於陳堅和工作隊員們之手的新景色。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通過嚴格遵循村庄規劃總體風格風貌控制性要求,因地制宜造景觀、出亮點、創特色,陳堅希望能把沙田溪村建設成為心中的美麗鄉村。
在陳堅看來,風雨橋的建設,便是傳承文化造景觀之舉。同時,風雨橋的修建,是在全面保護“一溪清水”和增強基本灌溉能力的前提下,美化沙田溪兩岸的部分點位,打造“水美沙田溪”,形成沙田溪特色。
“你看,村子多美啊。”跟隨陳堅的腳步,行走在沙田溪鬆柏灣人居環境整治示范區,如同走在一幅美麗鄉村畫卷中:風雨橋穿越歷史而來,不僅為村民遮風避雨,還架起了一座黨群溝通、共商村務的連心橋。
陳堅也希望,在萬裡茶道上架設的風雨橋,曾指引安化先民走向外面的世界,如今也能讓自己走進村民心裡,共同描繪出沙田溪村更為美好的未來。
大步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沙田溪村。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承“字聖”遺風
“群眾是鄉村振興主體,沒有群眾的支持參與,鄉村振興便流於形式、成為空談。”在沙田溪村駐村的一年半裡,陳堅越來越認識到群眾力量的重要性。
如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對於有著13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陳堅來說,可謂是得心應手。
如同他曾經工作過的衡陽石鼓區,沙田溪村也有著輝煌的歷史。“‘字聖’黃自元是家喻戶曉呀。”
從石鼓書院到“字聖”故裡,陳堅通過用好用活“字聖”黃自元書法、家風文化以及傳統農耕文化,探索藝術設計與鄉村各系統之間的協同共建關系,繪制精美牆畫,輔助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品質提升,用文化潤色打造沙田溪村落特點。
按照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要求,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共同修訂制定《沙田溪村村規民約》《沙田溪村紅白理事會章程》《沙田溪村道德積分超市(愛心超市)實施辦法》,給村民提供自治和鄉風文明建設制度保障。為使新修訂的制度彰顯民意、符合民情,陳堅先后組織召開屋場懇談會、黨員會議、村民議事會以及聯席會12次,制度文稿基本做到了戶戶見面,在全村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上獲得全票通過。
“‘字聖’故裡,自然是好人輩出。”陳堅摸清在家青年、在外能人及新鄉賢等底子,建立能人庫,從中先后推選建立“沙田溪村紅白理事會”“沙田溪村道德評議委員會”“沙田溪村志願者”3支“衛星”志願者隊伍,產生促進鄉風文明的新生力量。
“注重發揮榜樣示范帶動作用,倡樹鄉風文明新風尚。”為提高村民衛生意識、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陳堅結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部署開展“五好家庭”“美麗庭院”評選工作,經過小組提、網格議、村“兩委”審、村公示、議事會定等程序嚴格把關,開展“五好家庭”“美麗庭院”評選,群眾參與鄉風文明激情和熱情高漲,群眾投身鄉村振興氛圍逐漸濃郁。
同時,陳堅積極爭取慈善資金,以原有的愛心超市為基礎,改建沙田溪村道德愛心積分超市,搭建起長期關愛扶助弱勢群體、表彰倡導文明行為的平台,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沙田溪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設計效果圖。沙田溪村供圖
繪振興藍圖
雖是11月初,秋陽依舊溫暖。隨著天空的暖陽越爬越高,沙田溪村裡工地上的機械也開始了轟鳴。
“趁著好天氣,施工的進度能得到保証。”站在土方施工現場,陳堅信心滿滿。為打造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示范點和創建鄉村振興樣板村,結合沙田溪村區位優勢和文化底蘊等實際情況,湖南省委宣傳部研究決定幫扶沙田溪村建設包括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小禮堂、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等在內的綜合性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設計由湖大建筑學院院長、湖南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魏春雨教授親自主持。
截至目前,已依法依規依程序完成了立項、用地報批、施工圖設計及審查、工程預算編制、財政評審及工程項目招投標等工作,並進入土建工程階段。
“建成后將有效改善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條件,提升文化承載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將打造龍塘鎮和安化縣的文化地標。”陳堅說,這是村民生活的“必需品”。
早在2021年5月,工作隊駐村后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通過與村“兩委”開展座談,走訪脫貧戶和網格“屋場會”,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形成《沙田溪村調研報告》。
在報告裡,工作隊指出:沙田溪村文化建設短板明顯,文化振興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村民文化生活單調,農家書屋利用率不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缺乏實體功能室,村級文化基礎設施薄弱……
一份《沙田溪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幫扶工作規劃》,應時而生。在全面聽取村民和村“兩委”意見建議后,有序啟動村部文化廣場修繕擴建、鬆柏灣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片區微廣場新建工作,新增公共文化面積1500余平方米﹔在三個村民居住集聚點新增16套室外健身器材,村民公共文化休閑活動空間得到有效拓展……
“群眾工作,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建設一塊1300平方米的水泥坪,陳堅也是費盡心思。“涉及30多戶村民權屬,必須一家一戶地解釋。”
最終,在不改變權屬的情況下,村裡多了一處休閑活動的場所,而村民晒稻谷的生產需求,能得到更好滿足。“你理解我的工作,我考慮你的生產生活需要,這樣才能辦好事情。”
場地有了,陳堅也因此有了新想法:把村民的廣場舞隊重新組織起來,還組建了合唱隊和舞龍隊,村裡幾乎每2個月,就會組織一場大型活動,這3支村民的文藝團隊,也有了登台表演的機會。“通過廣泛組織村級文藝愛好者和文藝活動隊伍參加市縣文藝活動,激發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內生動力。”
陳堅還利用省管國有文化企業獨有的宣傳優勢、創意優勢和市場資源等,有序對接沙田溪村的農副產品資源和產業方向,運用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乘上電商的東風,沙田溪村的茶葉、饅頭、黃精等特色農副產品,在網上逐步走紅,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提升﹔借助新能源汽車拉力賽等體育賽事資源,適時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為沙田溪村農文旅經濟發展引流儲能,助推農文旅產業發展。
“有機結合駐村‘所需’、群眾‘所盼’和幫扶單位‘所能’,進一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產業發展為中心,以培育文明鄉風、提升基層治理為抓手,為實現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美好藍圖爭取新的光榮。”坐在風雨橋上,陳堅舒展開一幅沙田溪村的振興新藍圖,遠處的秋風,也送來了豐收的氣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