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 駐村第一書記“有點忙”

駐村第一書記肖寧益:“駐”進村民心坎裡 謀劃鄉村產業振興路

記者 林洛頫 實習生 張筱彤
2022年11月25日10:09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即日起,湖南省委組織部、人民網湖南頻道聯合推出“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湖南駐村第一書記有點忙”系列報道,講述湖南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帶領黨員群眾譜寫美麗鄉村新畫卷的奮斗故事。

杏村的“美麗屋場”。張筱彤攝

冬日暖陽裡,順著新鋪的瀝青道路一路前行,進入寧鄉市灰湯鎮杏村,籬笆隔出的屋前菜園、通透式的白色矮牆、碧綠清澈的水塘、干淨整潔的農家庭院……文化欄中的故事講述著杏村的歷史,街道兩旁的牆畫上呈現著杏村嶄新的風俗面貌。

杏村位於寧鄉市灰湯鎮,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發展相對較慢,曾經也是省定貧困村。如今鄉村換新顏,摘去了貧困的帽子,但基礎仍然薄弱,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杏村發展再一次迎來機遇。

此時,一位新來的駐村書記扎根在這個群山中的村子,走進田間地頭看實情、進家入戶摸“家底”,謀劃著如何因地制宜幫助村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通過注入鄉村振興的“新血液”,助力杏村實現美麗蛻變。

解決村民“身邊事”,辦好村民“心頭事”

見到湖南湘江發展集團駐寧鄉市灰湯鎮杏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肖寧益時,他正在查看村部門口的廣場建設改造情況。每天在村裡轉一轉,掌握村容村貌變化動態,定期前往重點檢測戶家中走訪,傾聽村民們的意見,幫助有需要的村民解決問題,已成為肖寧益的習慣。

2021年,聽到集團要派駐工作隊員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這一消息后,對農村懷有感情的肖寧益第一個報名,主動申請駐村擔任第一書記。“為群眾做些實事,我還真的蠻想的”,在駐村的一年多時間裡,肖寧益通過真情付出,為村民謀發展、解憂盼。

肖寧益(中)與隊員上門與村民進行交流。受訪單位供圖

“駐村工作不僅是身駐,更要心駐”,來到杏村開展工作后,肖寧益時常思考“干什麼、怎麼干”,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對全村1107戶人家和107名黨員進行逐一走訪,走村入戶了解村裡的社情民意,切實解決多起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實際困難和幫扶慰問工作。

正是在走訪摸底過程中,肖寧益發現杏村重點幫扶對象大多愁眉苦臉,整天垂頭喪氣,更無心關注孩子學習的狀況。“有困難我們應該義不容辭進行幫扶,但要因地制宜的想辦法、謀出路,讓村民在鄉村振興中根據自身現實情況逐步過上好日子。”肖寧益深知農村幫扶要從“輸血”向“造血”進行轉變。

他帶領工作隊從基礎入手,制定“六個一”的保障措施,一次上門、一本台賬、一套制度、半年一次專題會議、一張一對一幫扶卡、集團每年注資10萬元幫助村上成立一支防返貧致貧和扶貧助學基金,這些舉措確保了全村沒有發生一例返貧致貧人員。

了解到村中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孩子們受限於家庭條件,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學習空間,肖寧益向單位爭取支持、咨詢主管部門問政策、尋求當地政府做規劃,2021年6月,湘江集團團委聯合長沙市團市委、寧鄉團市委為杏村13名在讀中小學生援建“希望小屋”。

短短數月,原本雜亂、擁擠的屋子變成了寬敞干淨、有著嶄新家具的新房。除為孩子們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幫助孩子們配備家具及生活學習用品外,“希望小屋”項目還為孩子們提供精神與心理上的幫助,為每名受捐贈孩子們建立成長檔案,定期走訪了解孩子的生活情況等,實現從“小屋煥新”到“精神煥新”的轉變。

王香林家中的“希望小屋” 。張筱彤攝

在杏村一戶重點監測戶王香林的家中,捐贈的“希望小屋”內裝潢溫馨,課桌上台燈、水彩筆、電插板等用品一應俱全,她家中的牆壁上則貼滿了兩個孩子獲得的獎狀。“我們家情況特殊,能在這樣的條件下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休息環境,我真的要感謝肖寧益書記一直對我們家的關心。”談到自己的兩個孩子,王香林的眼眶濕潤了。

由於王香林老公突發意外車禍,村裡為了照顧到他們家,讓王香林承擔了主干馬路的日常保潔維護工作,她自己也在肖寧益書記的開導下,積極學習育嬰、糕點制作等技能,准備孩子大一點就前往寧鄉市進行工作,與丈夫一起自力更生維護好溫馨的小家庭。

用心用情做幫扶,當好村民“貼心人”

日常生活中肖寧益特別關注身邊的小事,杏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周志新家中的一張畢業照,就在肖寧益日常走訪中讓他感覺到有點不尋常,那是今年周志新的女兒周斌(化名)與同班同學的初中畢業照。

第一次看著照片上的周斌,肖寧益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他仔細凝視了一下照片,發現這張拍攝於炎炎夏日的畢業照中,其他同學都穿著短袖襯衣或者T恤衫,唯獨周斌一人穿著一件翻毛領衣服。

周斌的畢業照。受訪單位提供

“孩子拍照穿的出去的衣服不多。”在與周斌的媽媽簡單交流知道原因后,肖寧益立即將這一情況反饋給湘江集團黨委,並積極組織員工為周斌捐贈衣物,不少員工都拿出自己新買的衣服贈予周斌。

這個家庭遭受了太多不幸,2012年周志新的妻子中風,幾近失言,生活不能自理,2015年脫貧幫困時就被列入村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20年周志新又遭到高壓電擊,幸虧村民搶救及時才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家庭的現實情況讓讀初中的周斌逃學前往廣東、岳陽打工,直到被大家勸回后才繼續上學。“孩子現在在哪呀?畢業后有什麼打算?”今年7月初,肖寧益來到周志新家與其交流,“周斌在長沙打暑期工,中考過了寧鄉職業中專招錄線,但她身上有紋身,被學校拒絕錄取。”

“書記,我想讀書!”在肖寧益與周斌的電話溝通中,她流露出對讀書的渴望。肖寧益二話不說立馬和寧鄉職業中專的老師、校長進行交涉協調,並以自己的名義向學校寫下保証書。周斌也被肖書記所感染,積極去除掉紋身,在多方努力下趕在九月初順利進入校園。

當我們跟隨工作隊隊員來到周志新家中時,周志新的妻子以為女兒又出了什麼事,著急地詢問道女兒的近況。“周斌在讀書呢,在學校裡一切都好!”聽到女兒一切都好,周志新的妻子長舒了一口氣,“沒事就好,沒事就好……”她吃力地回答道。

1年多的駐村幫扶裡,肖寧益經常會遇到各種棘手的事,但他總會與村集體成員進行多次商議,按照輕重緩急來統籌解決這些問題,這使得工作隊在群眾中更有親和力和信任度,村民們有問題也會第一時間反映到村裡,這和以前的情況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群眾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設身處地的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就沒有做不了的群眾工作。”肖寧益在工作中發現和群眾打交道不僅要實,更要用心用情,方式也要更接地氣,這樣大家才沒有任何顧慮來反映真實情況和訴求。

肖寧益笑著介紹起自己總結的經驗:我到每戶群眾家裡去,村民們都會熱情的稱呼“領導”,我告訴他們,我也是在農村出生長大,大家身份都一樣,用拉家常的方式來了解群眾的真實聲音,處理問題中隻要公平公正敢較真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踏踏實實謀發展,實現村民“小康夢”

“幾十畝門口塘夜靜水清魚讀月,三百年重陽樹晨曦枝曉鳥翔歌。”這是杏村85歲的村民周立山老人在看到家鄉變化后所創作的對聯。如今隻要有人來到杏村的屋場,就能遠遠看到寫在牆上的這幅對聯。

周立山老人與大家愉快地進行交談。張筱彤攝

“我們都是沾了鄉村建設的光!”教了一輩子書的周立山老人說到屋場建設,臉上笑開了花。當他得知村裡要打造美麗屋場,立馬叫上兒子拆除破舊老房子,重新規劃修起了新房,將門前屋后打掃的一干二淨,並帶頭捐款為村裡做貢獻,用實際行動支持家鄉的建設。

86歲的婁三阿婆和65歲的女兒住在周立山老人家附近,看到家門口的美麗屋場越建越好,她們便在自家院子裡挖土栽花,擦拭通透式圍牆,將菜地規整圍上籬笆,煥然一新的小院,建筑風貌與人居環境相得益彰。

杏村推動美麗屋場建設為的是提升村民人居環境,在推動該項目建設之初,肖寧益就多方籌措資金,當申請資金報告通過湖南湘江集團黨委會議時,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利剛最后明確: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重要的戰略性工程,集團黨委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切實彰顯國企擔當,全力幫助杏村發展,美化村居環境,但工作隊一定要高標准、真用心、嚴要求,確保錢用在老百姓身上,讓群眾真正享受黨和政府的關懷。

肖寧益介紹,我們支村兩委對梧桐灣、新屋灣兩個屋場進行建設中,一直秉承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這讓個別群眾想著自家庭前屋后等村上搞,佔公家便宜的情況沒有發生一起,群眾對村集體的信任度驟然提升,鄉村振興路上有效調動起了群眾積極性。

村裡人心凝聚起來了,干任何事就有了不竭的動力。杏村黨總支書記周寧專說:“肖書記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如今村裡環境治理、文化挖掘、產業振興等工作隻要村裡牽頭,在外、在家的村民們都能自覺響應,鄉村振興路上真正成了有你有我有大家。”

杏村的文化牆。張筱彤攝

杏村地處寧鄉西南邊陲,毗鄰湘鄉,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當地重點發展起光伏發電、特色養殖和黃金貢柚、雜柑果樹苗種植等產業項目,希望能持續激活農村資源潛能,帶動這方土地走上致富之路。

“杏村的這些農副產品都是原生態,質量非常好,隻要我回長沙前發一個朋友圈,就有同事、朋友托我帶土雞蛋,多的時候一次能幫助村民賣出去幾百斤。”駐村工作隊隊員鐘志龍說起這些事臉色特別興奮。

接近1年半的扶貧工作,讓肖寧益深深感到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更要激發大家自立自強,鼓勵群眾自己投工投勞。肖寧益說:“杏村有兩個水庫,我們號召村民建立養殖基地,在水庫中養殖淡水龍蝦、鲑魚等水產品,我們村裡來對接解決銷路問題,確保大家有穩定收益。”

一系列實打實的產業幫扶舉措,讓村集體經濟收入提升了,村民腰包鼓起來了,大家幸福感越來越強,談及村裡可喜的變化,肖寧益言語中充滿了自豪,“隻要真正為老百姓做事,大家都會從心底裡感激你。”

目前,杏村正計劃採取“公司+集體+農戶”的模式,以村集體注冊成立公司,新建苗木產業發展基地、開發家庭農場和大棚農產品基地,以新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收入的提升,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不是好土不種姜,不是好漢不下鄉”,這是肖寧益來到杏村后聽到的一句很有哲理的土話。1年多的時間裡他和隊友一起踐行著駐村用心用情幫扶的初衷,以杏村的長遠發展和村民的致富安康為出發點,一步一個腳印推進當地產業發展。

翻開肖寧益的工作日志,扉頁的第一句話寫著: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一項偉大的戰略工程,我一定不辱集團黨委的重托,深入扎根基層,走進老百姓心裡解決問題,才是鄉村振興工作真正的切入點。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