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韶山:守護碧水藍天 探索紅綠交融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2022年12月22日14:45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生態韶山。韶山供圖
生態韶山。韶山供圖

韶山,偉人故裡,舉世矚目。

這裡是一張耀眼的全國紅色名片,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其生態環境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韶山地處湘中丘陵區,周邊位置高,易受外來污染物影響,地下水資源匱乏,水體自淨能力弱,生態環境的先天劣勢顯而易見。

然而,韶山卻逆勢突圍,探索了一條紅綠交融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其生態環境質量長期位居湘潭市前列,並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韶山,為什麼能?湘潭市生態環境局韶山分局給出了答案。

守住門、把好關——為紅色韶山撐起綠色“保護傘”

韶山,行政區域面積約240平方公裡,地方小,環境容量小,環境承載能力低。這些條件決定了這片區域必須與高污染、高耗能工業絕緣。

“傳承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必須嚴把環境准入關,從源頭把好生態環境第一道‘關卡’。”湘潭市生態環境局韶山分局負責人說,韶山一直嚴守紅線、底線和上線,拒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業,目前韶山范圍內涉氣、涉水企業屈指可數。

為了支撐經濟發展,韶山市另辟蹊徑,以韶山高新區為主陣地,全面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將新材料新能源產業作為韶山工業的主攻領域,既保障了生態環境安全,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0年,湘潭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意見發布后,韶山市持續推進意見落地應用,不僅強化管控,更引導開發項目合理布局,幫扶企業順應相關環保要求,助推重點項目落地,促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在企業日常監管中,韶山分局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將監管工作落實到項目建設、企業生產以及生態環境工作的全過程中。在全國首條短程廢鋰電池回收生產線項目建設前,韶山分局提前介入,主動服務項目環評審批,全力助推項目落地,指導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該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7億元,上繳稅收5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50個。養殖場匯弘實業投入約900萬元,完善臭氣、廢水污染防治設施,韶山分局利用在線監控遠程實時監控,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湖南湘機電機制造有限公司揮發性有機物完成治理后,韶山分局再到現場核查,確保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

紅綠融合,韶山以紅色底蘊推動綠色發展,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並進。

扛起責、挑起擔——打造山清水秀美麗韶山

建設美麗韶山,是韶山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廣大韶山干群的奮斗目標。

“我們始終堅持以毛主席家鄉的高站位,全力扛起建設美麗韶山的重大責任。”湘潭市生態環境局韶山分局負責人說,韶山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美麗韶山的重要基礎工作來抓,主動扛起責、挑起擔,堅決守護好毛主席家鄉的碧水藍天。

水是生命之源,韶山市水資源不到全省人均水資源的49%,在水資源匱乏的不利條件下,韶山市如何答好偉人故裡的護水“答卷”?韶山灌渠、青年水庫、青溝水庫、韶河……韶山一個一個整治,一點一點提升水質。

韶山灌渠是韶山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該市舉全市之力保障韶灌水質穩定在Ⅱ類的同時,於2021年將青溝水庫打造為備用水源地,啟動了水源地保護工程、自動監測站、防護欄等建設,將轄區內居民遷出、農用地退出種植,確保無生活污水、農用污水排入青溝水庫,經過治理,青溝水庫水質明顯改善,今年1-10月穩定為Ⅱ類,部分月份達到Ⅰ類。“韶山灌渠冬季檢修期,青溝水庫有效保障了韶山人民飲水安全。”

韶河是韶山的“母親河”,因水量少,自淨能力差等原因,水質波動較大,曾備受省生態環保督察組關注。被指出問題后,韶山市立即行動、壓實責任、迅速整改,強化河長巡河巡查頻率、完善城市污水管網架構、實施韶山水庫清淤整治等工程。2021年,韶山市河長制考核排名湘潭市第一,韶山水質明顯改善,韶河穩定達到Ⅲ類水質。

多年來,韶山一直是湘潭市空氣質量的“優等生”,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居全市榜首。“韶山地理位置特殊,面積小,周邊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而周邊縣市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墊底,韶山易受外來輸入性污染影響。”韶山分局負責人說,韶山要保持優良的空氣質量,需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近年來,韶山市從禁燃、禁燒、禁煤等方面發力,全面淘汰燃煤鍋爐,居民用天然氣替代散煤,倡導綠色出行,共享充電樁、共享汽車等綠色出行設施完善,外地私家車不得進入韶山景區,韶山范圍內公交車、旅游景區擺渡車、換乘車全部為電動車。今年1-10月,韶山市共查處露天焚燒36起,行政處罰13起,罰款9500元﹔檢查汽修企業5家,下發在建項目工地揚塵整改通知書2份,查處不達標柴油貨車7台。

今年以來,韶山市還以污染防治“夏季攻勢”為抓手,率先完成農村“千人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和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其“夏季攻勢”工作典型經驗被省生環委評為“全省縣域十佳典型案例”。

水氣同治,韶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這塊綠色招牌越擦越亮,一張山清水秀地淨人文明的韶山畫卷越來越美。

村庄美、村民富——端牢美麗經濟“金飯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韶山市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十年磨一劍,以生態文明創建推進韶山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創建全覆蓋,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韶山還是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國首批美麗宜居小鎮、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這裡有5個國家森林鄉村,6個省級美麗鄉村,省級示范美麗鄉村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韶山村、銀田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銀田鎮獲評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小鎮。

走在韶山,一鎮一天地、一村一幅畫、一戶一處景。在韶山鄉韶陽村,家家戶戶都是一幅“一水護田將綠繞”的鄉村美景。“有山有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村民何捷家門前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池塘,旁邊是休閑廣場,有健身器材、公共廁所,家裡生活污水全部處理,經過一處人工濕地后,變成了一泓清水流出。家鄉的美麗,讓村民自豪感油然而生。

韶山市利用紅綠兩張名片,多渠道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人民群眾吃上了“生態飯”“美麗飯”。韶山市楊林鄉石屏村的喻長虹在長沙從事了20多年建筑裝飾行業,2017年回鄉創業,依托家鄉的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流轉土地,種植三紅蜜柚,養殖湘黃雞,構建以立體種養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三紅蜜柚產業園,並與民宿產業相結合,促進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今年120多畝柚子產量可達3萬多公斤。”喻長虹介紹,基地還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其中4名脫貧戶人均增收3萬元/年。

韶山市下好景區景點保護“先手棋”,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生態綠城﹔打好農村生態宜居“組合拳”,把鄉村建美,把農旅做活,把農業做強。近3年來,韶山市新增特色民宿67家、創成星級休閑農庄24家,民俗和農家樂收入年均增長24.5%﹔打造了稻夢田園、金景豐、華潤、紅林花海等20余個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休閑娛樂於一體的農旅項目,3年來鄉村年接待游客80萬人以上,帶動60%以上的農民增收﹔近5年新增“兩品一標”農產品12個,為生態產品插上了品牌翅膀﹔近5年農產品加工值年均增長25.5%,農民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

生態韶山,讓韶山紅旅更旺﹔紅綠交融,讓韶山產業更旺、村民更富。守護碧水藍天,探索紅綠交融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韶山一直在路上。(廖艷霞)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