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陰縣委書記李鎮江:“紀念左宗棠,絕不是為了一時熱鬧”

挖掘、傳承、打造好獨特的精神標識,才能讓一方區域站穩文化根基,才能更有底氣去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發展問題,從而更好構筑區域精神、區域價值與區域力量。
公元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於湖南湘陰縣東鄉左家塅。
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湘陰,現保存有左宗棠故居柳庄、左文襄公祠、左太傅祠等文物古跡,是研究左宗棠思想文化、展示湖湘精神的重要窗口。
日前,記者專訪湘陰縣委書記李鎮江,去感知身處湘陰,人們對於左宗棠精神的理解、懷念與創新轉化,以及進入新時代,左宗棠精神為何能成為這片土地上“無形化有形”的重要指引。
汲取精神之滋養
能夠賦予區域發展新動能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韌不拔”,這16個字被認為是湖湘精神的普世內涵。
從湖南湘陰縣走出來的左宗棠,以其自身創造的豐功偉績和為人處世之道,將這4個方面展現得淋漓盡致。李鎮江眼中的左宗棠,就是湖湘精神的集大成者。
“但他身上的精神又不止於此”,李鎮江心中的左宗棠精神,還有“愛國擔當、改革圖強、清正廉潔”這3個鮮明特點。
李鎮江還記得6年前剛來到湘陰縣工作時,有人送了自己一副對聯,便是出自左宗棠的名言:“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他將其挂在自己的辦公室,並以此作為座右銘。
“作為洋務運動的先驅之一,左宗棠更難得的一點在於,他認為可以學習西方,但是我們要掌握主動權。”李鎮江說,左宗棠“改革圖強”的精神,這也是湘陰的氣質之一。
過去6年來,李鎮江主導和經歷了湘陰縣的多次重要改革。
在教育方面,“縣管校聘”改革成為攪動湘陰教育界的一條凶猛“鯰魚”,2022年全縣中小學3885名教師全體“起立”、競聘上崗,不僅在湖南首吃“螃蟹”,至今仍是全省唯一﹔在醫改方面,湘陰積極推進“三醫”聯動改革,並學習福建三明模式,發布了《湘陰縣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組建湘陰縣總醫院工作實施方案》,也走在全省前列……
水鄉大澤,塑造了湘陰人且柔且剛的湖湘性格,造就了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精神內在。李鎮江認為:“敢為人先既是一個鮮明標志,也是湘陰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動力源。”
150多年前,左宗棠投身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一代“求富”“自強”之先河。150多年后的今天,作為省會之外唯一列入“強省會”戰略的縣域城市,湘陰立足縣域,放眼全國,讓區域“從開放走向更加開放”。
近年來,湘陰在產業格局、產業形態上率先布局新能源產業,高標准規劃建設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特色產業園。“今年為止,湘陰就引進了13個新能源項目,其中有項目投資達到50億元。”李鎮江介紹。
而位於湘陰的虞公港萬噸級碼頭,於2022年12月9日正式開工建設。湘陰人期盼多年的“港口夢”終於有了實現的那一天,長江水運也將由此向湖南內陸延伸近100公裡。這是湘陰積極融入“強省會”戰略,服務全省打造“三個高地”的新平台。
“如今的湘陰,真正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李鎮江說。
剖析精神之內核
能夠帶來區域發展新空間
在名人故裡,故居往往發揮著文化地標的重要作用。左宗棠一生最愛柳樹,所以將自己1843年在家鄉一手操辦起來的住宅起名“柳庄”。柳樹迎風而立,被視作堅韌不拔的象征。
柳庄不僅承載著左宗棠精神之根,也成為后人前來傳承左宗棠精神的重要載體。這也是湘陰提升區域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依托左宗棠故居柳庄這處文化地標,借助湘江新區平台優勢,在湘陰樟樹鎮規劃建設柳庄·湖湘文化博覽園,將其打造為湖湘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區、最鮮活的體驗區,這將是湖南文旅融合的新地標。”李鎮江介紹,湘陰正在打造以“左宗棠精神”為引領的湖南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示范區。
2022年11月10日,是左宗棠誕辰210周年。前后一段時間內,湘陰舉行了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
2022年12月1日起,兩棵“左公柳”從甘肅肅州啟程,跨越千裡山河,被移植至湖南湘陰的柳庄——這便是系列活動之一的“左公柳回湘”,湘陰還與甘肅肅州啟動了“新栽楊柳三千棵”公益植樹活動。
“這一次的‘以3000換2’,左公柳的故事引起外界熱烈反響。這件事不在於柳樹本身,而在於左公柳身上所包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李鎮江說,湖南、甘肅兩地既是共同傳承左宗棠精神,也是在生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在籌建左宗棠紀念館的過程中,通過全國公開征集,湘陰重新收獲了一批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物。這不僅是一次對左宗棠足跡的探尋,也是一次對左宗棠精神的再發現、再回首。
一件讓李鎮江印象深刻的文物是左宗棠在任陝甘總督的時候給其老部下張岳齡寫的一塊“澹圃”牌匾。左宗棠的題跋顯示,他雖已身居要職,但“治兵之暇於隙地遍種南蔬,時雨既零,青蔥彌望”,過著平民一般的生活。李鎮江說,一塊牌匾,折射出他崇尚儉朴的生活,這既是他天地正氣的自身寫照,也是他對子孫后代儉朴廣惠的要求。
而在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中,還有面向青少年研學的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左宗棠》彩繪讀本發行,一部新編歷史劇《左宗棠西征》花鼓戲公演,同樣都是在傳承中做著創新的嘗試。
李鎮江說:“紀念左宗棠,絕不是為了一時的熱鬧。”這一系列反響熱烈的紀念活動,其實正是左宗棠精神在湘陰得以化為有形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不僅進一步剖析了其精神文化內涵,也展現了左宗棠精神在新時代的活用價值——並且遠不止於此。
無形化有形,文化是區域重要軟實力,也是強大助推力。
“文化是起點,產業是承接。湘陰推動城鄉共富,就要挖掘弘揚左宗棠精神內核,因地制宜實施可落地、可形成產業的項目,讓其真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在李鎮江看來,這是新時代左宗棠精神實實在在“落地”的實踐與使命。
錨定精神之標識
能夠塑造區域發展新氣場
“紀念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形成的‘左宗棠熱’,喚醒所有湘陰人的歷史文化記憶。”李鎮江感慨道。
2022年12月9日至10日,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在湘陰舉行,全球掀起“左宗棠熱”。
在左宗棠系列活動開展過程中,一大批全球湘陰籍域外鄉友紛紛通過來電來函的形式來關注詢問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一大批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推動左宗棠思想文化研究,無數網民和海內外同胞持續掀起左宗棠熱潮。可以說,“左宗棠精神”已經成為凝聚全球愛國華人和湘陰人的精神紐帶。
對於當今區域發展的重要課題——新時代城鄉共富來說,共富需要的是“人”。隻有在精神思想的引領下,才能更好凝聚“人”。
“左宗棠是湘陰近代最偉大的代表人物和精神標識。基於此,我們高度重視文化引領上的振興,也收獲到了區域發展的回饋。”李鎮江表示。
如果把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再放大,其實這是區域發展的文化自強自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提到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也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強”的核心概念。
如何增強區域的文化自強自信?李鎮江表示,左宗棠是湘陰文化IP,湘陰把文化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來打造。而湘陰正在做的,就是讓本土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事。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其內涵實則具有普遍意義。
何為精神標識?它是一個區域文化與價值觀的高度凝練與符號化表達。它應當是區域發展的文化之根,既是一種基因,深刻影響、鍛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氣質與氣場﹔也是一個方向,為區域發展與實踐提供精神指引。
“左宗棠誕辰210周年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其本質就是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標識展示出來,讓文化的傳承有它的載體,有它的一些創新形式。”李鎮江說。
湘陰孕育出左宗棠精神,左宗棠精神也在源源不斷反哺湘陰。作為一個“超級IP”,湘陰因這一精神標識而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與認知,湘陰人也因其而更添家鄉集體榮譽感、信念感與使命感。由此,它得以為湘陰由點及面、由內至外、由軟實力向硬實力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帶來發展機遇。
正如探尋左宗棠精神之於湘陰,甚至之於湖南。時代變遷,精神永恆。在歲月長河中,隻有挖掘、傳承、打造好獨特的精神標識,歷久彌新,才能讓一方區域站穩文化根基,才能更有底氣去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發展問題,從而更好構筑區域精神、區域價值與區域力量。(廖宇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