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与2017年西湖对比。彭运华 摄
湘江河畔,岳麓山下。
五年前,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在此挂牌成立,它被国家赋予改革、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瞄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目标发展前行。
五年间,湘江新区合同引资过万亿元,投资50亿以上项目达67个,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602.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467.96亿元,去年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升至第七位……
思变,谋变,嬗变,湘江新区在发展中抢抓重大机遇,探索可借鉴的发展新模式。
改革推动新兴产业布局落地
“五年前,湘江新区的设立为湖南提供了一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它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罗社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既然是“试验田”,那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依托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此时人工智能、互联网、高新技术等产业顺势脱颖而出,成为湖南湘江新区重点发展方向。
“我能根据公交到站时间出门搭车,节省车站等待时间,并且乘车时间也比以前少。”长沙智慧公交315线今年成功开放运营,这是国内首条面向市民运营的智慧公交线,每天搭乘该趟车上下班的唐慧路上缩短近20分钟,她特别高兴智慧公交带给自己的便捷。
打造“国字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启用开放道路智能驾驶示范区、落地中国首款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五年里,湖南湘江新区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从无到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从跟跑到领跑,让老百姓享受到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
早在2016年,时任长沙市市长,现任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就结合本土汽车、北斗导航、储能电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前瞻性地提出在湖南湘江新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目前,湘江新区已构建起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产业生态聚合效应正逐渐显现,“智能汽车产业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成为业界共识。
2014年初,移动互联网产业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行业,湖南抢抓机遇,强力推动并促成移动互联网人才回湘创业发展,从“湖湘汇”论坛到互联网岳麓峰会顺势而成,湖南湘江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迎来“风口”。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支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设立100亿元“智能制造基金”、100亿元“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和2亿元“长沙移动生活天使投资基金”,推出柳枝行动专项扶持政策……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构筑政策支持体系。
百度、京东等一批互联网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先后布局,中兴通讯、中国移动、58集团、映客直播等国内众多互联网领军企业将全国总部(第二总部)落户于此,长沙正逐渐成长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第五城”。
2019年,长沙移动互联网产业营收达1050亿元,湖南湘江新区成为长沙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形成“长沙高新区+岳麓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布局;梅溪湖创新中心、58互联网产业园、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中建智慧谷等特色产业基地。
6月上旬,湖南湘江新区举行2020年二季度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18个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新区,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高技术服务产业等湘江新区“2+3”特色优势产业链。
湖南湘江新区构建的产业发展体系逐渐形成规模,特别是“2+3”特色产业链生态正在形成,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理念,早已植根于每一位新区人的“大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