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红色文旅产业升级:服务更精细 景点增魅力

本报记者 孙 超 申智林

2020年09月07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服务更精细 景点增魅力(传承·红色基因 时代风华)

核心阅读

在场馆展陈中融入智能元素、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讲解、打造研学培训等复合业态……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已举办17年,见证了湖南红色文旅产业的不断升级。通过精准发力,红色文旅产业的内容更扎实、形式更灵动,从而持续迸发出活力。

“请问想去枣园怎么走?”略带稚气的声音问道。“请沿中间廊道往前走到延安馆。”电子音迅速回答。

问答双方是湖南韶山学校的一名小学生和一台5G低延时智能导服机器人。

这一幕,发生在不久前举办的2020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湘潭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

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如今已举办17年,多年来朝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精神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目标不断创新,也见证着湖南红色文旅产业的不断升级:增加科技元素、注重参观体验、融合多元业态,内容更扎实,形式更灵动。

展 陈

融合科技,红色文物会说话

炮火震耳欲聋,眼前火光漫天。狭长的通道内,前方是复刻的城门,两旁是奋勇向前的起义群众……在声、光、电的融合下,静止的雕塑仿佛有了生命,静默的展陈好似开启了流动的时光。

这是平江起义纪念馆里关于1928年“三月扑城”战斗场景的再现。通过巧妙设置,4台投影设备与模拟的壁画、雕塑相配合,生动呈现历史的瞬间。

“置身这样的环境,很容易沉浸到历史中。”平江起义纪念馆副馆长李醒狮说,同样一段历史,以前的展现方式大多是一幅画和几行说明文字,“不熟悉的观众看不懂,讲解员解说起来也费劲”。

红色文旅场馆的展陈离不开历史资料的支撑,然而战争年代的资料保留下来的并不多。过去这些年,虽然各地场馆都在丰富展陈内容,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还需要更直观的呈现形式。利用投影等手段尝试对历史场景做一定程度的再现,或运用全息技术对红色文物进行全景呈现,成了不少红色旅游景区的选择。

“这是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湘潭红博会的智慧红色文旅新技术体验区,体验了AR技术的李醒狮更为肯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观众在大屏幕上“游览”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场馆,视线每到一处,有关的音视频资料就在旁边展开播放。

让红色文物会说话,让红色历史可触摸。“在确保展陈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下,融合智能科技,焕发红色魅力,红色旅游景区在精准发力。”参加了多年红色旅游文化节的李醒狮说。

讲 解

创新表达,历史形象更丰满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讲解湖南赛区冠军、五好讲解员,庞丹对于如何做好讲解工作,有着自己的体会:红色旅游应该给游客一个触摸革命历史、走近革命人物的机会。

“观众如果对红色文化感兴趣,就不会满足于历史资料的简单回顾,他们更希望在革命历史中探寻动人的细节。”庞丹说,不同游客听讲解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中小学生更喜欢听人物生平故事、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进程,年长一些的游客更乐意观照现实。

“仅仅背诵标准讲解词,肯定是不行的。”庞丹说,讲解员得根据实际情况,分清解说详略,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为此,庞丹和同事们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文献著作,发掘其中与讲解内容有关的闪光点,在形式展现、话语风格、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讲解词精雕细刻。

“过去的讲解往往千人一面。现在,我们按照不同人群需求,编写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讲解文本,力争做到因人施讲。”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郭固权说。

如今,优秀讲解员们的解说还实现了数字化共享。湖南锦绣潇湘金牌解说共享智慧文旅语音解说上线运行,游客进入金牌解说小程序,就可以在自由游览景区的同时,随时收听五好讲解员、老红军、专家学者等提供的讲解。

业 态

整合资源,产品供给更多元

博览会期间,还召开了一场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和研学旅行机构等共同参加的红色教育研讨会。从业者普遍认为,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游等新产业,通过与红色旅游业相融合,持续迸发活力。

在旅游文化节的开幕城市韶山,游客除了可以瞻仰毛泽东故居、纪念馆,还可以观看大型实景演出、沉浸式情景剧,在韶山营地参加红色研学。

利用周边红色景点众多的特点,长沙县开慧镇与相隔不远的汨罗市弼时镇联合,建起一条包含杨开慧纪念馆、任弼时故居、缪伯英故居的“三点一线”红色旅游干线。开慧村党总支书记杨屹伟说:“以前村里的游览模式是半日游,甚至以小时计算,现在游客可以坐下来、留下来、住下来了。”

兵书阁红色文化体验园总经理陈娟表示,“有些旅游资源距离主力市场远,其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必须做出特色。这就更需要整合多种业态,打造强势的旅游产品包。”据介绍,2018年底至今,文化园接待了1万多名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万元。

2013年开始,湖南分三轮扶持炎陵县、汝城县等13个省级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每个重点县连续扶持3年。这些重点县开发了红色旅游与避暑休闲、寻根探源、民俗文化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

《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第 12 版)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