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2020年11月02日08:31  来源:湖南日报
 

  ■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 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习近平

  10月28日,“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访团的国际友人走进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专、龙先兰等人自豪地向外国朋友讲述自己脱贫的故事。

  “这是我们村里的‘脱贫宝宝’。”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孙中元指着龙先兰手里几个月大的孩子龙思恩说。几位外国友人顿时围过来,抱起龙思恩。龙先兰曾经颓废过,日子得过且过。脱贫攻坚以来,他脱了贫、脱了单,还喜得千金。如今,十八洞村村民都与龙先兰一样过上了幸福新生活,自信和喜悦洋溢在脸上,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改进帮扶方式、实施正向激励、加强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心里热起来

  ——改进帮扶方式、补齐“精神短板”,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振奋贫困群众精神。精神起来了,万事好办了。

  10月25日,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新渡村村民姚伟林正在自家承包的大棚蔬菜基地忙碌着。

  2014年,因缺技术,不会做事,不愿做事,姚伟林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多次找他谈心,为他鼓劲。姚伟林的“斗志”被激发,他承包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去年收入6万余元。“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姚伟林说,只要不等不靠,就能早日脱贫。

  “扶贫先扶志,改变以往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 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说,以前扶贫,主要是送钱送物,可送的钱花完了,村民们又陷入了贫困。

  改进帮扶方式。省扶贫办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扶智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对低保、老弱病残、惠民政策规定以外的贫困人口不再简单发钱发物,杜绝“保姆式”扶贫。

  通过开展扶志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改进帮扶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强化示范引领、夯实基层组织、倡立文明新风、加强不良行为惩戒、加大文化供给、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组织领导等12条措施,为贫困群众补齐“精神短板”。

  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湖南运用“村村响”、村内宣传栏、文化墙、移动客户端和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大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等;通过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等开展扶志教育。

  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干事的平台和机会。全省各地大力推广自建、自管、自营等方式,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家园。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和动员贫困群众参与乡村公益工程建设和帮扶项目实施。大力开发河道清淤、环卫保洁、生态护林等就业扶贫特设岗位,支持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

  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了。去年,永顺县贫困户向德仁仅通过参加村道建设和农网改造,务工收入超过8000元。目前,全省已有7万余名贫困劳动力通过河道清淤、环卫保洁、生态护林等就业扶贫特岗实现脱贫。

  脑子转起来

  ——加强技能培训、实现稳定脱贫,变“不会干”为“我能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农民缺乏技能,既是致贫原因,也是脱贫“短板”。

  今年2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接到了一项新任务:赴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帮扶。当天,包括邹学校院士在内,我省选派了736名科技人才,赴基层一线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帮扶,指导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教授贫困群众专业技术。

  掌握一门技能,实现脱贫致富。湖南通过加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按照“一户一门增收技术、一户一个增收项目、一户一个产业工人”的目标,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开设符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特点的培训课程。对贫困家庭“两后生”(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开展定点、定员、定向、定岗免费技能培训。

  按照需求导向、就业导向,围绕产业发展与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健全“输出有订单、计划到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后结单”的“四单”模式,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补贴标准比普惠标准上浮70%,并给予生活补助,实现“技能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帮助脱贫一户”。今年以来,全省已完成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8万人。

  开展科技下乡,将技能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湖南组建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每年选派6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深入乡村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大力开展技能脱贫行动,全省30家骨干技工院校与51个贫困县精准对接。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已招录贫困家庭学生1.6万人,累计免费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6.23万人,有力解决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脑袋富了,路子宽了。东安县井头圩镇蒋家园村贫困户周二平因缺技术致贫,通过参加镇里举办的养殖培训班,掌握了养殖技术,如今,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专业户。

  身子动起来

  ——通过正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变“不想干”为“我要干”

  10月15日,记者与平江县梅仙镇党委书记曾要军一起走访贫困户。有一户却“闭门而走”,原来这户被村里评为“家风不合格家庭”,听闻记者要来,羞于见人。

  要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必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梅仙镇在全镇推出以家庭为单元、以村级为主体、以民约为依据的优良家风建设活动,从“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规守法、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爱护环境”6个方面,每年对全镇每个家庭进行一次家风等级评定,将结果公之于众,并对照评定结果进行奖优罚劣。

  “效果‘立竿见影’!”曾要军说,被评为“家风不合格家庭”的,没有哪一户不觉得惭愧,都想立马整改“摘帽”。

  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湖南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贫困群众的身子动起来,主动干起来。

  省扶贫办每月选取20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典型人物,推出“脱贫攻坚群英谱”,在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在全省开展“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上榜“脱贫攻坚群英谱”的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淑亭,身残志坚,创办公司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城步苗族自治县贫困户黎相焱曾因腿部残疾,自卑消沉,看了杨淑亭的事迹,大受感动,树立信心,成功脱贫。

  在贫困乡村,大力开展“星级创新”“文明家庭评选”等正向激励活动。每周推出“脱贫攻坚光荣榜”,张榜公示脱贫攻坚中的先进村民;组织脱贫模范等开展扶志教育,请身边人讲述身边事。

  株洲市渌口区将诚信守法、团结友善、勤劳上进等10项内容作为评星标准,实施“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机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编写的《脱贫攻坚扶贫扶志案例选编》,在全国推广。

  新晃侗族自治县华南村创办“垃圾银行”,引导村民将烟头、纸箱等垃圾分类整理,存进“垃圾银行”,一举破除了村民乱扔垃圾的陋习。2019年,华南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贫困群众发愤图强的意志和“我要脱贫”的行动,凝聚起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全省747万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优势提前脱贫摘帽,剩余19.9万贫困人口已全部具备脱贫条件。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三湘儿女以勤劳的双手和顽强拼搏、一鼓作气的姿态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肖坤林)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