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全民治水 向江河湖泊许下一个清澈的诺言

匡滢 实习生 马翠鲜

2020年12月09日13:32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碧水清波,几只白鹭或飞舞或休憩。“白鹭是一种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的鸟类,这几年河长制政策落实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它们才定居在这里。”茶陵县副县长杨定桃介绍。

洣水至清,于是白鹭在这里栖息,这是大自然对株洲市河长制工作成效最美的称赞。

株洲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内的“万塘千库百河两水汇一江”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株洲市以“全域Ⅱ类水”为总目标,致力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目前湘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全市地表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被评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打造幸福河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河长制的工作将持续推进,希望能够得到全民重视、全民参与,从而实现全民受益、全民幸福。”株洲市副市长、市河长办主任顾峰如是说。

从省内到省际,治水多方联动配合

洣水茶陵段治理后风光。马翠鲜摄

近年来,株洲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河长制的强大动力和总基调,率先进行“四办合一”体制机制改革,将市两型办、市河长办、市创建办、市湘江办整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同时探索出“五化”模式推进河长制工作,即基层建设标准化、河长巡河履职规范化、河湖治理系统化、河湖管护长效化、社会监督多元化,高标准推动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项目是株洲市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株洲市醴陵市核心区,沿江风观带长约6.3公里。项目开工以来,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市民休憩空间实现质的突破,防洪防汛功能备受赞誉。

家住醴陵五环都会小区的68岁杨青梅老人,出门散步时,总要拉上老伴去家对面的渌江广场上瞧瞧,她满心欢喜:“现在和老姐妹们跳广场舞,就有个好地方了!”这个项目现已成为市民宜居的生活空间、城市文化的形象地标、游人向往的休闲胜地。

而在醴陵东富镇莲石村,一支施工队正对河流岸边表层植被加快清理。这是渌水样板河综合治理工程,不久后,这里将被打造为绿意盎然的景观带,成为当地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我们上足人员设备,加班加点抢工期,保证在明年2月初,把现场工程全部完成。”项目经理赵英联表示。

莲石村是萍水入湘第一村,是渌水的上游河段。在湘赣交接地,两省对上下游水质展开了一场“对赌”。去年7月,两省省政府共同签署《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即上游当月超标赔付下游100万元,下游受益每月补偿上游100万元。这是一种必将实现双赢的良性竞争,上游水质的持续改善,将给下游治水带来十足的信心。

从行政到民间,全民守护家乡一江碧水

芦淞区白关镇行政河长在巡河。马翠鲜摄

在株洲市醴陵市王仙镇河长办,一幅地图占据了办公室的半面墙。这是王仙镇的河流分布图,图上所有的河段、码头、桥梁以及河长公示牌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河长办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味。

而一旁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摆放了各级河长的巡河联动记录本,按照“每旬一巡”的制度,“每十天河长们就要在记录本上记录该次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动态跟踪的处理结果记录在册。”镇党委书记、第一总河长文庆介绍。这是株洲市河长制落实在基层的样本之一,也是全市5152位河长、警长的日常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株洲市在河长制工作过程中摸索出“创新‘五化’”模式,高标准推动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河长职责“四字诀”、巡河“三步法”及APP+纸质“两同时”等制度,要求河长厘清职责、规范流程与记录,株洲市将河长巡河履职规范化,打通了河长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株洲市还招募了5000名民间河长,他们是由一批热衷于河湖守护公益事业的环保志愿者组成的,他们大多来自株洲市各环保志愿者协会、相关社会公益团队及离退休干部和一批民间人士。

大雪时节,一群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来到东阳湖,开始了每月例行的公益活动,他们是行政河长最得力的助手和守护河湖健康的另一双“眼睛”。

“我们这里年纪最大的有75岁了,最小的还在上中学!”株洲市民间河长茶陵大队队长周石文介绍道,“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能让我们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让更多人看到茶陵美丽的风光。”

“河长制+”,治水只是第一步

芦淞区大京水库无人机巡河。马翠鲜摄

枫溪港上,一台无人机时而盘旋在空中,时而掠过河面,灵活自如。这是芦淞区的在全市率先采用的无人机巡河,开启“天眼”后,巡视效率更高、效果更直观,还可以精准定位问题所在地的经纬度。

无人机为河长制插上“科技的翅膀”,与此同时,河长制也为贫困户带去了新的希望。

2019年,茶陵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给洣江街道渡里村造成很大影响,冲毁堤岸和土地百余亩,植被破坏、河床凌乱,本就是贫困村的渡里村更加雪上加霜。

而现在,“河长制不断推进,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有条件运用绿水青山生态河流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县里打造了农家乐餐饮业、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带动不少农户富起来,许多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并且签订协议直接享受产业分红。”茶陵县副县长杨定桃介绍。

河道治理后的渡里村,美丽的河堤已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与村内的火龙果产业基地、农家饭店一起吸引了不少县内外游客的到来。

不仅如此,茶陵县还提供了公益岗位让农民增收。

茶陵县一贫苦户谭伟兵高兴地说道,“我在洣水河边作河道保洁三年多了,政府给我们发了工资,加上另外的扶贫补助,家里三口人一年能收入15000元,生活明显好了!”。

目前,茶陵县以共安排河长制公益岗位649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70%以上,全年为贫困人口发放公益岗位工资约450万元。

助力脱贫攻坚是河长制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但“河长制+”绝不仅限于此,治水的同时,芦淞区的服装产业也不断向好。

新芦淞洗水工业园内机器轰鸣,各式各样的服饰经过洗水工业变得色泽鲜艳,而工业污水经过集中处理也变得干净透明。

株洲市芦淞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生产和交易基地,年产值近800亿元。服饰产业带动洗水行业迅速发展,曾经,洗水行业门槛低、生产企业众多,为提高效益不少洗水厂偷排漏排废水废气,成为了影响湘江水质的痼疾。

针对洗水行业存在的问题,芦淞区提出了“三统两集”的绿色转型之路。2017年7月,芦淞区洗水工业园投产运营,引导洗水企业兼并重组,全面实施设备技术升级,这是全省唯一的洗水工业园。

目前,工业园工业污水100%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污水处理一级A标。不仅如此,芦淞服饰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市场年成交额超过500亿元。“全国每四条女裤中就有一条来自芦淞区。”芦淞区水利局党组书记黄永立介绍道。

在除水害、提水质的同时实现了保民生、促产业,转型升级后的洗水行业,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将“黑产业”成功转变为“绿产业”。

治水只是第一步,水清景美也只是河长制工作的“第一块奖牌”,“河长制+”将为株洲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责编:李淑静、彭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