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12月21日电 一早,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上,株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一期施工如火如荼。待其建成后,全线的公交车与智轨廊道共享车站、车道等设施,市民出行多了一个更时尚的公共交通工具。
近年来,株洲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5%。
牵牢“牛鼻子”,研发投入奋力“三级跳”
12月3日,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株洲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稳居全省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等指标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株洲牵牢研发投入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向协同”投入机制,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年均增长29.5%,且投入强度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项目融资难、投入大、风险大。株洲将财政专项资金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集,明确优先支持有发明专利、有投资方的项目。近3年来,在争取国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40多亿元的同时,市本级投入专项资金1.8亿元,从申报的1400多个项目中精选270个进行重点支持。
社会融资多条腿走路。2016年,全国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在株洲设立。至今,该所累计为128家股改挂牌企业融资12.6亿元。同时,组建30多支总额近500亿元的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累计为100多家科创型企业投资120多亿元。
激活“第一资源”,人才培养迈向“高精尖”
上个月,株洲市科协主席、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捧回“光华工程科技奖”。近日,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国友博士通过“湖南光召科技奖”候选人公示,进入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环节。
近年来,株洲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体系,不断激活“第一资源”。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对入选个人、培养单位分别给予200万元、500万元资金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等方式,共组织17批次、1200名企业高管赴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培训学习。加大国际交流力度,联合6个城市发起设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共组织4批次90名董事长和总经理赴德国参加工业4.0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用股权特设权益留住人才。组建规模20亿元的“仟里马”“梧桐树”基金,支持创新团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股权投资,对创新团队投入的资金按1:9的比例放大,且不需要个人抵押担保和承担赔偿责任。股权退出时,创新团队只需将本息退回给基金,盈利的90%左右归创新团队所有。
激励人才的“干货”不断涌现。经公开评审认定的A、B、C三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吃点菜”,可以任意选择市内公办学校。
做强平台支撑,协同创新开启新模式
近日,由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或参与申报的3个项目获得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立项。
近年来,株洲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行“创新中心+创新联盟”模式。对需要重点突破的、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由创新中心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组成产业链创新联盟,共同研发、加速转化。
2018年,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研究院、金蝶软件等12家企业及科研院校,成立注册资本4.8亿元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即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现已转化7项科技成果。
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500家,其中国家级43家、省级228家。搭建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入科技成果对接、知识产权交易、仪器设备共享、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线上线下”科技服务机构90多家,累计对接项目432个,促成时代华先、德智新材等170多个成果项目落户。(沈全华 罗伯钊 黄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