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解“麻团” 新风吹落“贫困帽”

李芳森

2021年03月16日08:25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新田岭村航拍图。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田岭村是个好地方。

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安和街道,距离城区仅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五岭山脉物产丰富,多种原生瓜果资源长满山头,产业发展有着天然基础;同心河支流毗邻村落,四季水旱无忧,引用灌溉都不愁……

有水引不出、有路走不了、扶贫资金也进不了村,2014年戴上省级“贫困帽”,也是这个“好地方”的“履历”。

究其原因,在于老村不通“新风”,世代流传的偏见与利己思想,堵住了发展的路径,让贫困在村落里蔓延。而这如“一团乱麻”般的村落,在两任扶贫队的接力下,上演出一幕“人心齐、泰山移”的扶贫大戏。

新田岭村梯田风光。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纸“千年债”的乱麻

低矮的住房里,光线昏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一堆水桶中间。仔细一看,筒壁竟长着青苔。而在大大小小的20多个桶里,装着的是在外务工的儿子,每个月回村给母亲准备的一个月生活用水。

“那幕场景实在让人忘不了。”安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飞仙回忆起在新田岭村走访调研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我从那时候开始,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清水引进每家每户。”

想通水,谈何容易。

新田岭村,由山上的礼家洞村和山下的原新田岭村合并而成。同心河虽从山上向北流过,却不流到东边的原新田岭村。看似接条管道就能解决的事情,背后却是两村之间的“千年”矛盾:

由于缺水,原新田岭村的外孙向礼家洞村的舅舅借水,写了一个借条,借条上写明借水十年,当年限快到之时,将借条上的“十”字加了一撇成了“千”字。

故事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但因饮水问题引发的两村之间的矛盾,确实存在已久。致使两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不通婚、不通水、不通路。

山上的水不下来,原新田岭村村民只能干着急;产业发展较好的礼家洞村,种养的稻米、瓜果、家禽也照样出不去。原因在于两村出山的道路,还是多年前修建的狭窄车道,货车根本无法通行。原新田岭村的村民们卡着这条出村的“经济命脉”,不允许扩宽。

山上山下,原本应该亲近的两村人,矛盾不断激化,共同陷入贫困的深渊。

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山上,新田岭村的茶园迎来采摘期。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两任扶贫队的接力

“来村里前,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场面根本无法控制。”2017年3月,驻村扶贫队员曾洪平接过前任扶贫队的担子,进入新田岭村。

工作交接、贫困户摸底、产业调查……前期的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直至7月份,一场干旱的到来,让这个平日里隐藏的火药桶,险些爆炸。

“我从来没在村里看到过这么多年轻人,山上山下两拨人,拿着锄头、扁担,随时都有可能打起来。”曾洪平回忆,干旱让山下的原新田岭村无水可用,在外的数百名青壮年劳力通通回到村里,准备用武力来争夺水源。

其实,这并不是扶贫工作队首次碰到的“硬钉子”。早在2016年,第一支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积极申请了扶贫资金60万元用于修建饮水工程。但是,山上没有一户人家肯签字,申请到的资金又退回去了。

扶贫工作如何开展?脱贫任务如何完成?问题既然出在人身上,那脱贫的路子,也自然只能在人身上找。

让曾洪平没想到的是,脱贫的契机,也正是在这场“争水”的矛盾中产生。

新田岭村如今畅通的盘山公路。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山上山下村的“移山”

“当时两村发生冲突,其实两边都有‘带头人’。”曾洪平从中想出了两村和睦的方法:抓住“关键少数”,一举解决矛盾。

曾洪平所说“关键少数”,一是村里的党员们,一是两边的“带头人”,即山上的胡三民和山下的陈陶兵。

“党员觉悟高,让他们去帮忙做亲朋好友的工作,把通水修路尽快提上日程。”曾洪平说,胡三民和陈陶兵如何“握手言和”,着实下了场功夫。

经过了解,曾洪平发现两人私下里并没有矛盾,而且是“同行”——都从外地回村发展瓜果产业。“艺压当行人,这就好办了。”

扶贫队和村委会在得知陈陶兵想发展八月瓜产业,就由村干部领着陈陶兵来到胡三民的种植基地学习,看着“老对手”挂满瓜果的基地,陈陶兵心悦诚服。2018年,陈陶兵种植的150多亩八月瓜售罄。

得知胡三民计划开发山下的古村,村干部就劝说陈陶兵做好村民们的工作,积极配合协助胡三民。2021年初,村子被正式授牌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胡三民也索性把合作社的办公室搬到了山下。

矛盾消除了,通水、修路工作也迅速完成。如今,两个村不仅共用着一股清泉、一条通途,还有一个村名。

“人心齐,泰山移,邻里和睦才是脱贫的关键。”采访过程中,胡三民和陈陶兵都有这样的感悟。在这股文明新风的吹拂下,新田岭村2017年底成功退出贫困序列,55户137人全部实现脱贫。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