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破局“幾家獨大”,力促教育公平

2021年01月12日08:34  來源:湖南日報
 

優化集團化辦學,將中考成績由等級制調整為總分制——

長沙破局“幾家獨大”,力促教育公平

近日,長沙市教育局出台《關於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和《調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有關事項》,受到教育界和學生家長的廣泛關注。

新規出台后,長沙集團化辦學將走向何方?優質教育能否讓更多學生受益?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是否得到更多支持?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從中探尋答案。

展望一:

優質生源壟斷局面將被打破,“幾家獨大”變“百花齊放”

集團化辦學為化解優質資源不足矛盾、破解教育失衡困境提供了一條路徑。國務院曾先后印發《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多個文件,均明確提出探索集團化辦學。

在我省集團化辦學實踐中,長沙起步最早、發展最快、效果最好。2001年11月,長郡中學與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聯合組建湖南省首個基礎教育集團——長郡教育集團。據不完全統計,在2014年至2019年間,長沙市加入集團化辦學的學校高達80所,且集團化辦學出現了多層級、跨市州、多學段的發展趨勢。

長沙市集團化辦學的興起,有效緩解了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的現實困難,也為推進基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長沙方案”,但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負擔過重、集團相對龐大、資源過於集中等一些管理問題也隨之顯現。

廣受教育界人士詬病的是,有些教育集團借合作之名,行優質生源壟斷之事,借“直升生”政策在長沙市乃至全省大量“掐尖”優質生源。久而久之,其他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差,教育質量越來越差,導致了教育上的“馬太效應”。比如,長沙市第六中學、長沙市第十五中學、長沙市第二十一中學等一批老牌名校的發展陷入遲緩。其中,長沙市第十五中學為了破局,2020年5月也正式加入雅禮教育集團。

“《指導意見》規范的重點,包括合理控制集團化辦學規模,嚴格集團化辦學的審批、准入門檻,明確了一系列集團化辦學的退出機制和具體要求,這些不僅有利於教育集團優質發展,更有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長沙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敏分析,《指導意見》對打破教育集團壟斷生源局面意義重大。每所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規模應控制在10所左右,在同一區(縣、市)限設一所合作學校,這阻止了教育集團的無序擴張,為其他學校留下了生存空間﹔從2021年起取消集團辦學對口直升生計劃的規定,讓其他學校享有更公平的進入名校的競爭機會﹔優質普通高中的指標生招生計劃可適當向農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傾斜的政策,也激發了這些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有助於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以緊鄰長沙的株洲為例。目前長沙各大名校在株洲基本都有合作辦學的項目,優質生源長期被長沙“虹吸”。株洲市相關專家認為,《指導意見》的出台,對株洲最大的利好是留住了優質生源,有了優質生源,株洲教育才能做強自己的教育品牌。

另外,長沙市教育局發布的《調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有關事項》規定,將考試成績由等級制呈現調整為分數形式呈現,高中學校招生錄取時,按照學生填報志願及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計劃,擇優錄取。有專業人士指出,這也將改變部分名校超計劃錄取優質生源的局面,無疑將讓其他普通高中獲得更多優質生源。

“可以預見的是,優質生源壟斷被打破后,其他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長沙乃至全省各個學校的辦學積極性都將被激發,‘幾家獨大’的局面將朝‘百花齊放’的勢頭發展。”楊敏說。

展望二:

促進更多教育集團優質發展,“千校一面”變“各具特色”

教育集團的飛速發展,滿足了更多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據長沙市教育局統計,近5年長沙城區義務教育學段優質教育學校覆蓋率達到75%。

然而教育集團盲目規模擴張,勢必會讓優秀管理人員、優秀教師的有效輸出大大超出牽頭校的負擔能力。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部分教育集團牽頭校面臨著管理人員無人可抽、優秀師資無人可派,以及外派教師過多導致師資補充不足、不及時帶來的缺口過大等困境。

這種困境也造成了很多“挂牌”名校的誕生。“隻換了個校名,其他一切照舊,集團化辦學只是換牌子嗎”“乍一看學校校名,長沙遍地是名校,仔細一看學校教學質量,其實是‘偽名校’”……這樣的討論在學生家長中也並不少見。

楊敏認為,《指導意見》將引導教育集團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引導牽頭校沉下心來提升成員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做到“合作一所,辦好一所”。

另一方面,牽頭校對成員校進行文化、教育、教學全方位輸出,過分強調統一,成員校從文化、理念、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牽頭校完全一致或無實質性創新,出現了“千校一面”的趨勢。

“《指導意見》顯然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對教育集團辦學方向有了明晰的要求。”楊敏說,《指導意見》明確,在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品牌影響力、文化輻射力引領合作學校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要尊重合作學校的個性特色,著力培育特色,這些有助於構建多樣的教育生態。

《指導意見》還明確規定,通過集團化辦學已成長為認可度高、質量優良的學校,鼓勵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組建新的教育集團,形成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的“小組團”。有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以后可能會有長郡雙語集團、南雅集團等新面孔出現,新晉名校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同時,積極探索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校聯體等辦學模式﹔積極推動區(縣、市)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推動覆蓋小學、幼兒園、中學各學段,覆蓋城鄉的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優先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等納入集團化管理……這一系列規定,將引導集團化辦學從“縱向拓展”轉向“橫向精進”,帶動更多學校提質發展。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都是好學校,將成為可能。

展望三:

中考成績由等級制調整為總分制,學生優勢特長發展將得到更多支持

《調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有關事項》將長沙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由原來的等級制調整為總分制,一發布就得到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方案出台之前,長沙市教育局面向社會征求意見的“長沙市中考中招政策調整調查問卷”中,支持總分制的高達85.29%。

新規明確,長沙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文綜(道德與法治、歷史各60分)、理綜(物理70分、化學50分)、提前科(地理、生物、體育各40分),分值均為120分,錄取總分為720分。以上分值調整使得語文、數學、外語總分佔錄取總分的一半,使得學生和學校對這三科更加重視,也符合新高考強化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的趨勢。

方案同時要求,中考嚴禁與奧賽內容挂鉤,適當降低考試難度,嚴禁超標超綱,不出偏題、怪題,不出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注重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學科教學實驗操作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教育專業人士指出,考試命題難度的降低,既引導學校教學更加注重基礎教育,也能給不正常的教育培訓熱“降降溫”,給處於教育焦慮的家長們“消消火”。

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也在方案中得以體現。方案明確了中考中招的錄取規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成為前置條件。綜合素質評價按照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維度以A、B、C、D四個等級形式呈現,其中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凡有D等的學生,不能畢業,普通高中學校一律不予錄取。

總分制的調整,為部分偏科學生帶來了福音,由原來的對學生要求“全面發展”轉變為“以全面發展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特長,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的孩子有一門偏科,以前為了適應等級制錄取規則,我沒少把他往校外輔導班送,新方案出台,我看到了更大希望。”有家長歡欣鼓舞地說。

以往高中學校錄取時,6A生基本被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長沙市一中4所名校囊括。調整為總分制錄取后,名校錄取分數線將出現差別,考生填報志願時也會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實力、班型分配等進行綜合考慮。“如何花大力氣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能讓學生低進高出,培養成才,這對我們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某高中學校負責人如是說。

“不論是優化教育集團還是將中考成績等級制調整為總分制,都是為了揚長避短,是對教育集團和中考兩個制度的不斷規范、優化和調整。這些年來,長沙在教育改革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總基調,回應群眾關切,順應教育發展規律,堅持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理念從未變過。”長沙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余蓉 張福芳)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