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區迎風橋鎮打造教育特色小鎮,建成各類學校20所,在校學生2萬余人——
“樹人”小鎮 迎風而生
(益陽市資陽區迎風橋鎮,著名華僑教育家張國基先生故裡。 通訊員 攝)
從長張高速自常德向東,進入益陽地界,可看到一道特別風景:一段不到5公裡的高速公路兩側,矗立著9所大小不等的學校。這裡是著名華僑教育家張國基先生故裡——益陽市資陽區迎風橋鎮。
5月24日,記者驅車從迎風橋樞紐下高速公路,隻覺青山掩映之間,朝氣勃發。“迎風小鎮,百年樹人。”迎風橋鎮黨委書記譚瑩告訴記者,從這裡走出去的教育名人除了張國基,還有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匡鏡明、西北大學原校長方光華等。
基礎教育各具特色,引來16個省份學生
迎風橋鎮教育名人輩出,又與常德接壤,長張高速長常段通車后第3年,當地政府提出建設國基職業教育園,獲省政府批准,成為當時省內唯一的省級職業教育基地。
依托國基職業教育園,迎風橋鎮縱深推進教育特色小鎮建設,目前建成各類學校20所,在校學生2萬余人。譚瑩建議先去益陽國基實驗學校看看,因為“張國基的精神是迎風橋的底色”。
張國基出生於1894年,曾在湖南第一師范與毛澤東同窗5年,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后在南洋辦學。半個多世紀教學,學生數萬人,遍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張國基一生淡泊名利,愛國愛家鄉,被譽為華僑教育家的典范。益陽國基實驗學校建校的部分資金由張國基捐贈,這些資金是他95歲壽辰時,學生敬獻的壽金。
出高速后不到10分鐘,即到益陽國基實驗學校,這是一所初中制學校,2001年建立,佔地280余畝,目前有師生1800多人。在國基學校走一圈,隨處可見“張國基”:立於校門處的銅像、校碑上手書的“公誠勤朴”校訓、教學樓裡的紀念館……
“我們注重以張國基為主線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校長湯光華說,張國基紀念館兼具圖書館功能,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每天第8節課時,輪流2個班來館讀書、學習。國基學校教學質量長盛不衰,進入省示范高中就讀率長年保持在75%左右。
譚瑩說,迎風橋鎮基礎教育學校基本自成特色,華德博才學校注重經典文化,卓凡創二代學校融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政府營造良好環境,幫忙解決難題,華德博才曾因生源擴張,3次搬遷校址,政府每次第一時間予以解決。這些特色學校蜚聲業內,引來了16個省份的學生。
職業教育已成規模,培育大批技術工人
基礎教育自成特色,職業教育已成規模。迎風橋鎮黨委書記譚瑩介紹,當地學校的龍頭當屬益陽職業技術學院,該校於2005年落戶國基職業教育園,總投資2.7億元,佔地479畝,在校學生近萬人。
24日下午,記者到達該校時,正逢長沙一職業大專學校來此觀摩。在該校馬自達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一位參觀者說,將4S店搬到學校,相當於將學生直接放到工作崗位,這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效果很好。
今年5月,益陽職院13名畢業生通過免試推薦資格審核,直接就讀本科院校。他們均在2019年度、2020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獲得一等獎。該校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黃健純說,益陽職院將職業技能競賽作為“院長工程”,各系部持續推動教學和課程改革,不斷完善專業技能實訓硬件設施。近兩年,在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獲省級一等獎7個、二等獎22個、三等獎33個。
譚瑩說,長張高速另一側是益陽職業中專學校,與益陽職院兩相呼應、互相銜接,為益陽電子、船舶等產業培育了大批技術工人。該鎮正在與一家涉外學校接觸,希望能引入辦學,培育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產業工人。
離開益陽職院時,校園的路燈已亮起。船舶大樓裡,老師李英波還在指導6名學生進行緊張集訓。25天后,其中3名集訓優秀者將代表湖南,參加在江蘇舉行的全國船舶主機和軸系安裝賽。游艇專業19101班學生卓新在拆裝、調試小型柴油機,他說:“大家已連續多日集訓,沒有一個人喊累。正值青春年少,不應該為理想拼一拼嗎?”(記者 龔柏威 通訊員 皮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