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種好現代農業“試驗田”走筆:魚米之鄉氣象新

2021年06月15日09:51  來源:湖南日報
 

上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以故鄉益陽清溪村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藝術再現新中國農村從傳統生活走向現代生活的激蕩風雲,深深烙下了時代印記。如今,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我省唯一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益陽市不負重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先行先試,譜寫出“山鄉巨變”新篇章。

種好現代農業“試驗田”,讓農民挑上“金扁擔”,益陽成效初顯。去年,益陽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94億元,比上年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8萬元,達18818元,比上年增長8.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

“一縣一特”,品牌搶佔市場高地

“把液體菌種洒在蘆葦做的培養基質放入大棚,這些平菇6月20日前就可採摘了。1公斤平菇可賣24元。”6月初,在沅江市郊區,租地建了10個大棚種蘆菇的肖元生對記者說。

為“守護好一江碧水”,沅江造紙企業全面退出。該市調整產業結構,利用蘆葦生產蘆筍、蘆菇。目前,沅江蘆筍、蘆菇原料及加工食品年綜合產值達36億元。

益陽全面實施現代農業“131”千億級產業工程,因地制宜打造“一縣一特色、一片一產業”,做足做活特色農業大文章。全市組建茶葉、大米、蝦蟹、蔬菜、筍竹五大現代農業產業聯盟,形成安化黑茶、南縣稻蝦、赫山蘭溪大米、桃江筍竹、沅江蘆筍蘆菇、資陽綠色休閑食品、大通湖大閘蟹等7大優勢特色產業。

南縣打造集科研示范、苗種繁育、生態種養、加工出口、健康餐飲、冷鏈物流於一體的稻蝦產業鏈,產業規模和影響力躋身全國三強,成為“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南縣麻河口鎮東勝村稻蝦現代農業示范園——稻夢田園,設稻蝦文化展示、品牌展示、稻蝦產品直播、田園攝影、青少年研學拓展等5個區域。2019年12月至今,該園共接待游客1.2萬人次,形成“龍頭企業+生態基地+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

目前,益陽特色農產品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3個、國家地理標志認証農產品(商標)33個。安化黑茶入選中歐互認首批100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錄,安化縣連續12年位列中國茶業百強縣前十強。“南洲稻蝦米”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桃江竹筍”獲評全國綠色農業十大領軍地標品牌。“安化黑茶”“沅江蘆筍”被評為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

去年,益陽稻蝦、茶葉、水產、蔬菜、休閑食品5大產業綜合產值達1041億元。

“互聯網+”,智慧加持產銷兩旺

6月1日,益陽市“智慧農業第一村”——赫山區泉交河鎮菱角岔村項目基地辦公室,技術員劉元培通過手機APP查看大棚內土壤濕度、肥度等情況。他告訴記者:“我們的技術平台會根據採集的數據自動調節生產環境,為農作物營造最優的生長環境。”

菱角岔村將打造一個以高效農業種植生產區為基礎,集綠色食品加工和休閑旅游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通過與湖南農大、迪邁爾科技、華以農業等單位合作,借助5G技術,農業走出傳統種植“靠天吃飯”窘境,向綠色、生態、智慧邁進。

益陽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大力實施“互聯網+”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為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從2017年起,該市連續舉辦三屆“綠色農業·數字鄉村”互聯網大會,綠色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底色,數字農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互聯網+”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智能化,用現代電子商務技術解決營銷難題。

6月4日,在桃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2018年回鄉創業的曾成正在直播帶貨。她的“湘北曾姨”抖音賬號現有粉絲100多萬,去年帶貨收入達400多萬元。頤高集團桃江電子商務產業園營運負責人蔣思益說,去年園區每天外發本地農產品2000多單。

線上“帶貨”,線下“帶活”,益陽去年電商交易額突破500億元。益陽高新區獲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桃江、安化、南縣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安化黑茶、桃江竹制品、南縣小龍蝦等一批農產品品牌“躥紅”互聯網,其中桃江竹涼席電商銷售額排淘寶、天貓、京東第一位。

“十代服務”,“田保姆”聯農惠農

5月24日,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打傘樹村,鐘育賢在用無人機給早稻田打第一次農藥。鐘育賢是資陽區“十代”全程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統防統治負責人。

去年6月,資陽區農業農村局引導旺民、中正農機等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十代”全程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種糧大戶和散戶提供代購種育秧、代翻耕、代拋插、代測土配方施肥、代統防統治、代收割、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全程社會化服務。“十代服務”在全區每個村都有一個代辦點,農戶隻需打個電話,就可下單購買任意一項或全程服務。

資陽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郭智高說:“‘十代服務’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使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相結合,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去年,該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2.52%,農戶雙季稻畝均增收320元。

益陽積極推行生產體系新模式,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萬多家,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帶動50.6%的農戶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去年,該市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

“資本助力”,鄉村產業“錢”景看好

“這麼多年親身經歷,我對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越來越有信心。”6月2日,回鄉創業的李昌瑞對記者說。

2014年,李昌瑞帶著1000萬元從深圳回到家鄉安化縣小淹鎮百花寨村搞生態農業。7年來,他投入4000萬元生產綠色農產品,目前他牽頭創辦的合作社覆蓋周邊3個村,為當地農民創造80多個就業崗位。去年,入社農民人均收入高出當地農民收入40%以上。李昌瑞去年獲得“湖南十佳農民”稱號。

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成立安化縣鈞澤源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發展有機茶園1300畝﹔投資500萬元,在茶園基地建了毛茶加工廠,帶動600多名茶農增收。村民彭國文在家門口就業,每年土地租金、勞務收入、合作社分紅共計7萬多元。幾年下來,他修了新房,買了新車。

“十三五”期間,益陽共有約800家工商企業“上山下鄉”,投資鄉村產業,總投資額490億元,全市一二三產業之比為26%︰33%︰41%。(記者 楊軍 通訊員 溫鈺輝 莫李麗 陳尚彪)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