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之南|良醫亦良師 醫者見仁心
——追憶湖南首批援鄂醫療隊員、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楊宏發
這片熱土位於洞庭湖之南,是謂湖南。
大湖之南,山河錦繡,人杰地靈。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錯落巍峨,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以長沙岳麓山為足﹔
湖南其水,有湘、資、沅、澧,四條大江靈秀無比,一路歡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華天寶,山水之間,生機勃勃。
湖南山水,滋養出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經世以致用。特別是近代以來,湖湘大地俊採星馳、雄才輩出,不負“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的盛名。
人民日報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體專欄,依托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立足三湘大地,講述湖南好故事,傳播湖南好聲音,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園!
黃岡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發來的唁電。南華大學供圖
誰也沒想到,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楊宏發去世的第二天,就上了新聞,在網上引發了千萬人的關注。
僅“湖南首批援鄂醫療隊員楊宏發去世”的單個話題,閱讀量就達到近600萬人次。
“驚悉楊宏發同志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大別嗚咽,長江悲鳴,全市震悼。”8月25日,在楊宏發因病離世3天后,一封落款為“黃岡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的唁電,表示了沉痛哀悼。
白衣作戰袍,慷慨赴沙場。誰也沒有忘記,2020年大年初一,37歲的楊宏發身披白衣,率先進入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隔離區,與黃岡人民一道在抗疫斗爭第一線奮戰58個日夜,用生命踐行了醫者仁心,以擔當彰顯了大愛情懷,用血肉之軀筑起護佑生命的鋼鐵長城。
正如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發文所言:最是人間留不住,最美逆行者是你,最讓人惋惜的還是你。歸來,你說的一個都不少﹔再出發,通行何處能覓君。
秋風漸起,洞庭迎來一群群候鳥。這位出生在岳陽洞庭邊的游子,乘著秋風,也回到了久違的故鄉。
楊宏發生前查房場景。南華大學供圖
良醫
“人文關懷就是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
凌晨,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徐健強,在完成一台手術后,回到辦公室,感覺比往常安靜了不少。
“每次夜班手術后,發哥擔心我們這些年輕醫生不習慣工作節奏,都會給我們講個笑話,幫我們提起精神來。”離楊宏發去世已2個多月,同事們還是沒有習慣。
發哥,是同事們對於楊宏發的昵稱。“每次手術前,發哥也都會和患者用家鄉話交流,幫助他們緩解緊張情緒,調節好心情。”
“發哥從不輕易說累,能讓人安心,給人信心。”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曾海燕,對於這個同門師弟,也是稱呼“發哥”,並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曾海燕看來,心血管內科,面對的大多是年紀較大的慢性病患者,並且大多面臨反復住院的處境。“面對不能治愈的病痛,治療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發哥就很注意這個過程。”
心血管內科,每年都會經歷3000多台手術。不斷臨近的春節,飲食的改變,便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高峰期。但從今年開始,這份重擔,楊宏發將會一直缺席。
“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一份人文關懷。”曾高峰,心血管內科主任,楊宏發的研究生導師,見証了楊宏發從“小白”到獨當一面的過程,也在一次次交流中,感受著楊宏發的成長。
“看著他用幽默化解患者的心結,幫助患者減少對於長期用藥的恐懼,我心裡很高興。”曾高峰認為,楊宏發是自己心中最優秀的學生之一。“甚至在一次值夜班時,患者家屬等到凌晨,直到他從手術室出來,送給了他一面錦旗。”
楊宏發生前也曾多次說過:“一名好的醫務工作者不僅僅是治愈患者身體上的疾病,還應該緩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醫務工作者應該要有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就是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
“病人的肯定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這是楊宏發生前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對於他來說,9年的從醫生涯,讓自己一直堅守下去的是病人經過自己救助后,病情得到好轉的樣子,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楊宏發獲得的部分榮譽。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良師
“我想成為像他那樣的醫生”
“陳大伯,您現在的情況按照醫囑吃藥就行,您有任何情況隨時打我電話,我手機24小時不關機。”在南華大學,一場以楊宏發為原型的情景劇《永不關停的手機》,正緊鑼密鼓地排練。
丁方每次經過排練場,都忍不住停下腳步,看上幾眼。“我是發哥去年帶過的實習生,想起他對我們的教導,就覺得受益匪淺。”
5個月的相處,丁方學習至今。“記得那時候查房,有位95歲的患者獨自住院,發哥看沒人照顧,自己掏錢給他買飯,直到康復出院。”在丁方的印象裡,楊宏發仿佛每時每刻都是這樣熱情待人。
從實習生到同事,何星對楊宏發的欽佩更是與日俱增。“在給患者做胸穿操作時,發哥也幫助我改變自己的習慣。”從定位穿刺點開始,都進針,楊宏發不僅細致教導,更會向學生們分享著自己的經驗。
“跟著發哥查房,發現他不僅關注患者健康,還會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剛開始時,何星並不懂得其中的意義,而當自己拿起手術刀,並清楚了患者的心理狀態,也在一場手術中的作用。
而對於燒傷整形科的劉麗娜來說,雖從未和楊宏發有過直接交流,但影響卻不少。
“第一次知道楊醫生,那是在醫院援鄂名單上。”從那時開始,欽佩之情就此產生。“我那時候就下定決心,要成為像他那樣的醫生。”
2022年,劉麗娜研究生畢業,原本想回到家鄉永州工作的她,因此選擇成為楊宏發的同事。
楊宏發生前抗疫工作場景。南華大學供圖
戰士
“他在關鍵時刻總會站出來擔當重任”
立冬已過,衡陽白天的最高氣溫仍在30℃徘徊。看著窗外的艷陽,吳小慧回憶起3年前,武漢寒冬的零下。
吳小慧,楊宏發援鄂抗疫時的“戰友”、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在關鍵時刻總會站出來擔當重任,並且願意付諸行動,為人十分靠譜、謙虛。”
2020年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九,當天,武漢宣布緊急“封城”,看到新聞后的楊宏發很快就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下午3點,正在超市選購年貨的楊宏發,收到醫院要組建一支援鄂醫療隊的消息,他未來得及通知家人,當即報名。
“一江之隔的同胞遇到困難,我既然有這個能力去幫忙,我肯定是要去的。”楊宏發生前接受採訪時說道。大年初一下午3點半,楊宏發坐上了“援鄂”高鐵,到達武漢站后轉乘大巴奔赴黃岡進行救援。初到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時,援鄂醫療隊員們清點發現,防護服、護目鏡等物資嚴重匱乏,隊員們商量決定,先派進去一名醫生,其他人之后再進去。
楊宏發主動申請,成為了醫療隊第一位進入隔離區的醫生。“書記和隊長要在外面和指揮部保持聯絡,其余隊員不是外科醫生就是女同志,我是內科醫生,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先去。”
深冬的武漢,氣溫徘徊在零下,為了更好地穿脫防護服,楊宏發僅穿了一層單衣,“剛穿的時候冷,之后救人過程中又熱到出大汗,防護服裡全是汗水。”
楊宏發每天要在隔離病房工作至少4個小時,在4小時內,最多時需要給近20位患者進行介入手術,在雙層手套影響手感、護目鏡起霧影響視線的情況下,楊宏發需要確保自己的技術足夠精湛。他利用休息時間,在網上學習最新的診療方法,反復思考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手術,救助更多的患者。
在防疫進入“攻堅”階段時,湖南省援鄂醫療隊決定組建ICU病房,楊宏發再次主動請纓,申請加入ICU團隊,並參與了黃岡地區第一台ECMO的植入。
與普通患者不同,ICU的患者大多都做了氣管插管,到放射科檢查時必須帶著呼吸機一起移動,每次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加上考慮到預防院內感染的因素,團隊不得不採用視診、觸診、叩診等原始的體格檢查方法來進行基本病情診斷。“這對醫生來說其實是很有挑戰的。”
58個日夜的一線奮戰,“黃岡保衛戰”迎來勝利。楊宏發也在工作中,收獲著成長帶來的榮譽:“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抗疫先進個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2020年度湖南好人”……
2022年9月始,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相繼派出醫務人員,支援海南、新疆抗疫工作。
大家紛紛踴躍報名,支援抗疫,只是名單裡,再沒有楊宏發的名字……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彭應兵
文字作者:李芳森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