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軍:村民有需要,我願隨時“在職”

“指導員,您好好休養!鄉親們盼著您早點回來呢!”近日,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馬跡塘鎮京華村的村民們自發前往醫院看望駐村指導員王石軍。半個月前,王石軍在走訪探望京華村一戶家中突遭重大變故的村民時,在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車禍,身上多處骨折。
王石軍,桃江縣原畜牧水產局局長,退出領導崗位已經6年之久。2017年受組織重托,先后選派到馬跡塘鎮龍溪村、京華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一駐就是六年整,他是駐到哪裡就扎根在哪裡,更把心駐到了村民們的心窩裡。
“我們這沒有哪戶不認識王隊長的,特別是村上的留守老人。”龍溪村村干部說道。鳳翁媽是王隊長入駐龍溪村的結對幫扶對象,老伴已去世多年,膝下一對五十有余的雙胞胎兒子,平時慵懶且均未成家,長年在外打打零工,僅能維持生計,無暇顧及家中的老母親,“一位老人一條狗”是這個家庭最真實的寫照。
王石軍了解鳳翁媽的家庭情況后,時不時上門走訪,跟她拉家常、聊家事,噓寒問暖,不時電話聯系在外的倆兄弟,既鼓勵他倆要創好業、守好業的同時也要顧及家,鳳翁媽也是隔三差五就到村委“上訪”。逢年過節,王石軍都會提上米、油等生活物資上門慰問。針對鳳翁媽的家庭現狀,幫助她制訂發展林下生態養殖,並以不低於市場價回購其產品等個性化幫扶方案,政策性幫扶到邊到底,其中大兒子在他的幫助下回到家鄉創業,並找到理想的對象成了家,全家收入穩定。昔日沉默寡言的鳳翁媽逢人就說:“共產黨政策好,小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2021年5月,因工作任務調整,王石軍帶隊入駐馬跡塘鎮京華村。當時的京華村是典型的“四無村”,無便捷交通、無主導產業、無完善的公共服務、無村級集體經濟,且因地處偏僻,當地民風剽悍。如何破局,實現京華村從“四無村”到“四有村”的蛻變,成為了他日夜思考的“大事”。
作為第一書記的王石軍,白天帶領工作隊員、村干部踏勘田間山頭、與人民群眾深入溝通交流,晚上走訪老村干部、黨員、組長和群眾,問計於民。在走訪過程中,王石軍把老百姓的“小事”記了滿滿一本,先后解決問題達百件之多。
京華村是個一分農田、九分竹林的偏遠村落。王石軍一眼就相中了當地獨特的種竹優勢,計劃靠竹筍來致富。在他的大力促成下,當地成立專業合作社,新建竹筍示范基地100畝,帶動部分困難家庭就近就地就業。可風險隨之而來,京華村的竹筍產品問市后推廣銷售受到阻礙。他四處找項目爭取資金,沒日沒夜的調研走訪,通過多次召開屋場會、戶主會,在所有群眾的齊心協力下,大家一起投工投勞,籌資100余萬元,整修5條主干林道,有效解決了群眾運竹難、運筍難等短板問題。
“竹筍示范基地的建成后,既可賣春筍、又可賣冬筍,還可賣竹子,也不用愁沒銷路,每畝每年可增收2000-3000元。”京華村村民劉嗲說道。根據京華村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的特點,王石軍提出了未來5年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
目前,京華村通過爭資立項和政策扶持爭取各類項目資金400余萬元,撬動了交通、產業和公共服務體系項目建設。困擾群眾多年的京易公路拓寬提質建設項目也全線啟動,其中8.5公裡進村路投入近1300余萬元完成拓寬硬化。如今,新的便民服務中心已屹立於資江河畔,兩處群眾文體廣場也已落建,新架主干道路燈100盞。
2022年6月,正式退休的王石軍不再擔任駐村隊員。村干部、村民在得知這一消息后,丁支書第一時間帶領村“兩委”成員前往縣農業農村局匯報,請求王石軍能繼續駐村京華。最終,在村干部和鄉親們的極力挽留下,王石軍以鄉村振興“指導員”的身份繼續留在了京華村。
“隻要鄉親們有需要,我願隨時‘在職’!”面對京華村村民們的挽留,躺在病床上的王石軍一度哽咽。(李勝財 趙利輝 張佳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