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半條被子”故事發生88年,汝城“一家親”畫風越發生動

2022年11月28日10:50 | 來源:紅網時刻
小字號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汝城縣揮毫“人民至上”這篇大文章,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不拒細壤、不擇細流,用心用情寫真寫活黨群干群一家親的細節。

圖片

  ▲ 汝城:玉汝於成。(朱桂花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二字重千鈞。字裡行間緊扣永恆主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1934年11月7日,汝城縣沙洲村“半條被子”故事發生。經口口相傳,這份自帶“民心流量”的濃情延續了88年。汝城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長征路上軍民魚水情,升華為新長征路上的“黨群干群一家親”,並且持續焐熱著民心。

圖片

  ▲ 11月8日,汝城縣集益鄉集龍片食堂,村民與鄉村干部共進午餐。(朱海波 攝)

  親親汝城 親在一頓飯一杯熱茶

  汝城縣集益鄉最邊遠的譚集村,被江西省崇義縣豐州鄉豐州村隔成一塊“飛地”,駕車到鄉政府至少45分鐘。如何高效治理基層?譚集等5個村集合出集龍片,集龍片增設機關食堂。集益鄉是汝城縣唯一坐擁雙食堂的鄉鎮。

  集龍片鄉干部不僅管上門辦事者的飯,還時不時邀請村民來食堂“圍桌子”,邊吃邊聊,聊出原生態民意。在“板凳工作法”外,集龍片踐行出了一種“飯桌工作法”。

  汝城縣地處湘南如海的蒼山之中,村民到鄉鎮辦事翻山越嶺、道阻且長,吃飯不便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干部入農戶,誰家不是茶時敬茶、飯時留飯?村民可以做到,政府機關也能想到辦到。集益鄉鄉長王曉君說:“鄉鎮食堂管飯,把上門群眾當客人待,既是一切為群眾著想,也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把上門群眾當客人待,汝城縣政務大樓門口安裝“掃碼墩”,可刷健康碼,也可刷身份証,與老年人友好,不見排長龍,不怠慢任何一位“客人”。

  “滴”一聲,秒速“碼”上過后,引導員端來一杯熱茶,熱茶裡泡著熱情。

  正是因為熱情周到,通常不受“待見”的交警處罰窗口,還收到了錦旗。

  摩托車駕駛人朱某某,沒戴安全頭盔受到處罰,情緒激動。窗口負責人朱曉瓊始終笑臉貼冷臉,使受罰人臉色由陰轉晴。三個月之后,朱某某送來錦旗。他騎摩托車摔倒,幸虧戴了頭盔,頭部沒有受傷。這面錦旗難得,“心中有民,才能為民”是其鮮活注腳。

  21層3.5萬平方米,近千名工作人員進駐,汝城縣政務大樓堪稱一座服務“超市”。“大超市”愛操心小事,免費復印、代辦快遞,設母嬰室、便民食堂……老百姓需要什麼,工作人員就做什麼。

  老百姓是天,是黨政干部的衣食父母、生存根基。黨政干部俯下身子,為他們端上一杯茶、管上一頓飯,親情冒出熱氣,鍛煉群眾工作的基本功就能站穩“基本盤”。

  親親汝城 親在一把傘一件棉衣

  還是在集益鄉,6月發“端午水”時,鄉黨委書記譚海洋的手機竟遭遇停機。暴雨不停抽打,天落一張“考卷”,把村裡群眾當親戚走的譚海洋,成“鄉下親戚”主心骨、撐傘人,其手機號碼因村民密集打進了3000多個求助電話,變“異常客戶”而被“誤傷”。

  把村裡群眾當親戚走,汝城縣黨政干部憑“鐵腳板”走出民情“活地圖”,視群眾頭疼事為自己頭等事,以“一家親”情懷冷暖牽挂。

  流動攤販“打游擊”,系城市管理一道難題。水果上市旺季,一大批果農拉上枇杷、奈李等涌入縣城自產自銷。汝城縣城管局問需於民,在縣城南正街、盧陽步行街等處搭建遮陽棚,設立季節性瓜果臨時攤點,給游商“安家”。

  臨時攤點免費提供,劃線、限時經營,既方便了買賣,又規范了秩序,便民、利民、為民一舉多得,管理難點變城市亮點,一道難題成一道風景。

  沙洲村也有果農獲得臨時攤點。汝城縣城管局局長黃飛,當過沙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沙洲果農夸老熟人,“好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尖上”。

  干部時時惦記群眾,群眾自發報恩社會。

  盧陽鎮得靖村鄧龍英,已簽約汝城縣紅十字會:百年后捐遺體。

  鄧龍英早年喪子、兒媳離家、老伴去世,與孫女相依為命。

  汝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盧陽鎮黨委書記李雄,跟鄧龍英一家結親,逢年過節相贈米面糧油,每到冬季為祖孫倆添棉衣﹔鄧龍英的孫女就讀汝城縣一中時,李雄常送牛奶面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風雨中,撐起一把傘﹔寒冷時,遞上一件衣……汝城縣黨群干群一家親暖流滾滾,血肉聯系與生俱來,火熱初心堅如磐石。

  親親汝城 親在一起干一路同心

  聚攏黨心民心,“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汝城縣再現毛澤東筆下“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動人場景。

  毛澤東曾二進汝城。

  1928年4月,策應湘南起義部隊,毛澤東轉戰桂東、汝城,在桂東沙田圩頒布“第一軍規”。撤出汝城縣土橋圩黃家村時,毛澤東帶頭嚴守群眾紀律,藏錢於農家壁櫃,留給送米送菜卻拒不收款的鄉親。

  1934年11月,毛澤東隨中央紅軍長征,過汝城縣熱水、延壽、文明等地。正是在這個期間,“半條被子”故事發生。

  同心干,汝城縣土橋鎮“眾人能移萬座山”。

  土橋鎮探索出政府出料、“四會”出力、村民出工、鄉賢出資的基建模式,使“看戲”群眾刷新存在感,紛紛上台“唱戲”。

  政府出料,即鎮政府選擇供應商,低於市場價團購水泥、鵝卵石等,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村民理事會等“四會”各司其職,群策群力、自我管理。資金不夠,村民出工,村賢捐款搭把手。小板凳餐飲“掌櫃”何文鵬,捐出21萬元擴建一段六米寬的會車道。

  一切擺到桌面上,村庄的事大家管,村干部不插手工程,土橋鎮鎮長朱承軍認為,這利於干群關系上台階,利於基層治理水平提升。

  同心干,汝城縣熱水鎮同心村,畫出最美同心圓。

  干群同心,其利斷金。樓閣組組長、老黨員邱樹亮,率先拆除自家舊房200多平方米,村民拆舊騰地、硬化道路一呼百應。家家整潔人人抖擻,同心村內外兼修。

  激發內生動力,點燃干事熱情,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路徑越走越明朗。

  同心干,“企業是親人、企業是自己人”。

  汝城經開區,東莞電子行業抱團轉移而來,干出了一個“園中園”——湖南(廣東)電子智能科技產業園。莞湘投資公司總經理郭鵬感嘆:“走過許多地方,終於來對地方。”

  政府企業“一家親”,牆裡牆外一條心。企業主皆買地建廠,而非租廠經營,並且購置了住房在此扎根。不少企業家戲稱自己是“押上了身家”,隻因這裡是“我們的汝城”。

  紅色熱土、投資沃土汝城,以“親”“清”政商關系打造優渥的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磁場編經織緯。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汝城縣馳而不息地弘揚“半條被子”精神,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全縣萬名干部聚精會神把黨群干群一家親提升至新境界。

  羅霄山脈南麓,汝城縣以工筆細繪心連心長卷,繪出“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的畫風越發生動。(陳乘 盧黎 清 鄧生祥)

(責編:李淑靜、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