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何萌 赵婧媛

2020年02月01日09:31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种满果树。何萌 摄

湖南省凤凰县城往西南约7公里,15分钟车程,便到了菖蒲塘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村里,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今,全村漫山遍野种满柚子、猕猴桃、葡萄等,只有零星几棵松树分布其间。

“除了山上的石头没办法,其他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凤凰县驻菖蒲塘村工作队队长隆海江打趣道。

菖蒲塘村人脑子活,有个性,干劲十足,勤奋又肯吃苦,2016年便通过水果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后与周边的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成立新的菖蒲塘村。

2014-2019年,菖蒲塘村共有109户357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862亩,90%的果农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通过多年实践,菖蒲塘村利用自身优势,带动致富,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实现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今年春节,记者走访了村里的四位“精英”,聊聊他们的致富经和新生活。

丁清清正在自家忙着剪枝。何萌 摄

“土专家”丁清清:反对声中的坚守

菖蒲塘村原村支书王安全,是村里有名的“土专家”和带头人。从种水稻,到改种西瓜,又改种蜜桔,再改种椪柑,之后改种猕猴桃和蜜柚。老王的每一步,都走在别人前头,还带动村民一起,尝到了甜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对于如何调整水果品种,老王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思路。和老王并肩作战的,还有今年快70岁的丁清清,他也是村里产业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80年代我种柑橘,所有人都反对我,没过几年就有了效益。90年代,我又在反对声中,把柑橘树全砍掉改种猕猴桃,1996年就卖到每斤10块钱。”回忆起自己的种植经历,丁老颇为得意。

在丁清清等村民的带动下,1995年,菖蒲塘村率先引进“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并大规模种植,2007年又引进红心猕猴桃品种,颇有成效。但他并不满足,不断地尝试“土实验”,寻找解决猕猴桃的世界性癌症——溃疡病的办法。

“我通过砧木嫁接技术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无溃疡病,抗旱耐涝,我把它命名为‘9801号’,现在全村都在用这个技术。”说起猕猴桃的品种选育,丁老相当自豪,语速都快了不少。

2012年,闲不住的丁老,又在自家的猕猴桃地里,研究起了无籽猕猴桃,“2016年就有了产出,今年我们准备开始大发展!”说到这,丁老笑得很开心,今年过年,他算了算账,年收入30万没问题。

“继续努力加油干!”说起新年的打算,丁老信心十足,“年前州农科院都和我们签订了保底合同,我就可以放开手脚,开年就嫁接,大面积种植无籽猕猴桃。”

 

女子嫁接队队员们正忙活着嫁接苗木。何萌 摄

嫁接队长田香群:有技术就有钱赚

如果说菖蒲塘村最早的一批“田秀才”,带领村民抢先抓住改良水果的市场机遇,那么以田香群为队长的女子嫁接队,可以说接过了老一辈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技术骨干。

“有了果,就想育苗。想育苗,肯定要会嫁接。”田香群是丁清清的儿媳,从1998年开始学习嫁接技术,“削掉表皮,要刚好到木质层,把两边粘在一起。”

“我带她们去贵州,一下车人家看全都是女的,就取笑我们,‘咦!你们嫁接队怎么全是女同志?’”提起这次外出经历,田香群忍不住笑了。

为什么几乎都是娘子军?“在嫁接方面,女同志好像比男同志有优势一些,主要是更细心。不管是比速度也好,比成活率也好,女同志的技术都要好一点。”

腊月到二月初是嫁接的高峰期,村里难见人影。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忙着起苗、卖苗、修剪。田香群介绍,每天从早7点到晚11点做苗木嫁接,最多可赚300-400元。

“村里最近接了五十万的单,在永顺松柏,已经去了七个人,年后还要去。”田香群说,“就年前年后来算,一个人出去挣一万多块钱是没问题的。”

客户买了苗,还需要维护,客源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女子嫁接队的业务范围,从早期的周边市镇,拓展到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成员人数也从三年前的16人,壮大到如今的247人,一年可给村里带来两百多万元资金。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