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他们以青春热血送上“爱的礼物”

2021年05月21日09:45  来源:湖南日报
 

  “520”,代表缘分和爱意。5月20日,来自湖南警察学院的黄吉枫、湖南信息学院的刘佳龙,在省人民医院勇敢地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茫茫人海,他们“偶遇”了另外两个“遥远”的小生命;他们献出的热血,成为了这一天最好的“爱的礼物”。

  大爱无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上午10时,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干细胞采集室里,血细胞分离器正在运转。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躺在病床上的湖南警察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1801区队学生黄吉枫,特意穿上了心爱的制服。“18Q002”,是他的警号。

  早上6时起开始作准备,9时正式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手臂已有明显的麻木感,可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成了能拯救别人的人,感到很幸运。”声音虽然有些虚弱,但很有底气。

  设定12000毫升的血液循环量,全身血液体外循环两次;持续时长需约4个小时……另一边病床上,来自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自动化2班的学生刘佳龙,面带笑容静静躺着,精神状况良好。

  “嘿,哥们儿,这个520,咱俩算是一块儿过了。”黄吉枫忍不住“逗了逗”刘佳龙。

  这两“兄弟”也挺有缘,成为我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775例、776例,全国第11236和11237例。而且,两人的造血干细胞,均将被运往重庆,分别拯救两个年幼的生命。

  黄吉枫的捐献对象是名2岁的小男孩,患的是慢性肉芽肿病;刘佳龙的捐献对象,则是一名3岁的小女孩,患的是地中海贫血。只有通过移植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这两个幼小的生命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幸运的是,今年初,黄吉枫、刘佳龙的造血干细胞分别与捐献对象配型成功。自5月16日进入医院来,这哥俩每天形影不离。准备阶段每天需注射2支动员剂,其间多次抽取静脉血,两人虽笑言“手都被扎肿了”,但彼此互相打气鼓励。

  早在住院准备期间,两人就约定了一个“秘密”,给各自的帮助对象写封信,捐献当天再“公开”。

  躺在病床上,这个秘密也到了揭晓的时刻。

  “多么苦难的黑暗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送你一朵小红花,遮住你今天新添的伤疤……”黄吉枫在信中说。

  “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穿上好看的衣服与同学在阳光下嬉戏打闹,在校园结识朋友,在课堂收获知识,加油!”这是刘佳龙的希望。

  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下午1时30分、2时30分,刘佳龙和黄吉枫分别完成了捐献。黄吉枫想回到母亲身边陪她吃顿火锅过“520”,刘佳龙还得赶回学校,他的同学还在学校等着他。

  青春热血,是感恩更是爱的传递

  滚烫的青春热血,感恩他人,也将大爱传递。

  对于黄吉枫来说,他其实早就习惯了“抽血”。自进入大学以来,他已经参与了5次献血。2019年9月16日,他毅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黄吉枫说自己对献血是有情怀的。中学时期母亲一次突发意外大出血,紧急情况下,一位陌生人献的血,将母亲从死亡边缘拉回。“我永远也忘不了医生告诉我们‘血找到了’的情形,当时我就立志自己也要做一个献血志愿者,我想用我的行动回报那位救命恩人。”他眼眶湿了。

  刘佳龙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举动,则引来了其寝室全员羡慕的眼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成了全寝室唯一一个入库和配型成功的“独苗苗”。

  刘佳龙的寝室有个“不成文”的“惯例”——组团献血。寝室4个热血小伙子全部有了献血“红本本”,且全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献血成了寝室的常态,但干细胞配型成功,这在寝室还是头一遭。

  今年3月初,当得知这个好消息,刘佳龙的寝室“炸开了锅”。“哥们儿好样的”“兄弟你真幸运啊!”……室友们羡慕不已。

  “当时室友就鼓励我,一定养好身体,要代表寝室把这份爱心好好献出去。”刘佳龙笑着说,在他心里,此时躺在病床上的自己,正代表着寝室每位兄弟,将大爱延续。

  同在2019年“入库”,同在今年初得知自己“被选中”,同为中共预备党员,同为2018级学子……此次,两人因热血而结缘。

  当天的捐献过程中,湖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代贺龙一直守在旁边,并不时为他们鼓劲:“好样的,好样的!”

  他向记者介绍,目前湖南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已有15万多人,从2003年建库至今,湖南造血干细胞累计捐献达776例,数量居全国第4。2020年,湖南捐献更是达到100例,其中80后、90后是捐献者中的主力军,占70%以上。

  “他们的勇敢与爱心,值得所有人学习和传递!”代贺龙感慨地说,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们这样的热血青年,拯救更多的生命。(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冯浩家)

(责编:罗帅、彭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