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沅陵:以工代賑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3年02月22日14:47 |
小字號

沅陵太安社區幼兒園。賀子平攝
沅陵太安社區幼兒園。賀子平攝

2月9日,初春時節,淅淅瀝瀝的春雨鋪洒在湖南沅陵縣的崇山峻嶺間。清晨,太安社區的搬遷群眾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劉銀香披上大衣走出家門,晶瑩的雨珠撞在他的斗笠上,似乎要把獨屬於春天的蓬勃活力融入她的身體。

為微菜園除草增肥,是劉銀香每天早上的“必修課”。搬進縣城以后,能擁有一塊自己的小菜地,是農家人難能可貴的幸福。

沅陵縣在太安社區配套實施了以工代賑建設示范工程,投資500萬元,建設用地按棟分成52大片,到戶分成1359小塊,讓太安社區1359戶易地搬遷群眾每家都擁有30平方米的“微菜園”。

在微菜園裡,每天都充斥著勞作時的歡聲笑語、泥土芬芳的鄉愁鄉音、收獲新鮮蔬菜的喜悅,還有種菜賺錢的幸福,太安搬遷群眾無不見人就夸自家菜好,小小一方菜地給予了搬遷群眾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項目為重,賑濟為先

“今天賣菜又賺了26元……”去年冬天,太安社區搬遷戶周光堯的微菜園生長的新鮮蔬菜成了“熱銷貨”,在菜市場總是被搶購一空。

從原本破舊的一間小木屋,到如今整潔明亮的樓房﹔從熟悉的北溶鄉桐溪浪村到全新陌生的太安社區,一年來,周光堯的生活有了很多的變化,心境也從最初的茫然無措,到如今的悠然自得。

在太安社區,如周光堯這樣的村民有很多,搬入新家園,面對新環境,總會有些迷茫。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基礎設施、培育主導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沅陵縣委、縣政府圍繞發展,積極探索,堅持把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有序推進以工代賑項目落到實處,發揮好以工代賑的“賑”作用。

以工代賑,古已有之。在沅陵,以工代賑已經成為集就業促進、基礎建設、應急救災、收入分配、區域發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幫扶政策。

“農閑的時候在家一直想找點事兒做,現在收入增加了,又能為家鄉建設出點力,一舉多得。”盤古鄉小彭村易地搬遷群眾唐仁明參與以工代賑示范項目建設。通過以工代賑,該項目共組織務工群眾54人,發放勞務補貼95萬元。

沅陵縣搶抓以工代賑扶貧綜合開發機遇,先后建設了官庄鎮會仙橋項目、馬底驛鄉方子埡片區整治、二酉苗族鄉茶溪村片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清浪鄉洞庭溪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一批以工代賑示范項目。

2019以來,該縣落地實施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項目75個,總投資3473萬元,鼓勵960名搬遷群眾參與建設,發放報酬576萬元,建成的項目設施惠及群眾3.2萬余人。對農民就業增收產生了明顯效果,充分發揮了“賑”的實效。同時積極在水利、交通等農業農村基礎建設及重點工程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

志智雙扶,魚漁雙授

以工代賑,賑的是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漁”的長久。

在太安產業園區,一名頭發花白的焊接工人格外矚目,從麻溪鋪鎮馬家坡村搬入太安社區后,通過“培訓+上崗”的模式,60歲的梁班潤已然從一個庄稼漢轉型成為焊接“老師傅”。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從一個社會有可能的救助對象,變成社會合格的建設者、勞動者。這是個人能力的價值轉變,亦是沅陵縣委、縣政府的初衷與深意。

以工代賑,不僅是讓受賑濟者作為勞動力參加工程建設,通過勞動獲得勞務報酬﹔更重要的是,擺脫“等、靠、要”等消極意識,激發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沅陵縣通過以工代訓的方式,把組織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要求,讓“力工”變“技工”、由“零工”變“常工”。

近年來,沅陵縣及時開展政策宣講和勞動力狀況摸底調查,組織動員當地農村勞動力、城鎮低收入人口和就業困難群體等參與務工,優先吸納搬遷群眾、返鄉農民工、脫貧人口、防返貧監測對象。培育壯大勞務公司、勞務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提高當地群眾勞務組織化程度。

統籌各類符合條件的培訓資金和資源,充分利用項目施工場地、機械設備等,採取“培訓+上崗”等方式,聯合施工單位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安全生產培訓。探索委托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技工院校開展培訓,提升當地群眾中小型機械設備操作技能和安全生產知識水平。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13次,累計培訓易地搬遷勞動力1019人。2022年落實創業培訓補貼21人,落實職業技能培訓43人。

共建共享 共生共榮

正月晴和風氣新,紛紛已有醉游人。2月,走入太安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內,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令人尤為振奮。

“太安現代農業產業園採用‘合作社+公司+搬遷戶’的模式發展。”太安社區黨總支書記鄭濤介紹。

該縣將產業園和安置區緊密結合,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鄉村振興。通過以工代賑,讓搬遷群眾以“當家人”的姿態主動參與到產業園建設,唱響共建共享“協奏曲”,一幅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今年我們產業園迎來了初步的‘豐收成果’。”去年底,太安社區感恩亭前,一場獨特的“股東大會”開得熱鬧非凡,負責太安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日常管理的社區居民張建國興奮地說。

“我們‘金鑲玉’黃桃第二年挂果,產了2萬多公斤,有4萬多元的收入,一季小麥加一季高粱,有8萬多元的收入……”張建國一筆一筆地算著“粗”賬。圍坐在一起的社區居民不時報以響亮的掌聲。

沅陵縣緊緊圍繞“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和“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兩類模式,讓沅陵茶、中藥材等產業真正成為了搬遷群眾的致富產業。

為生民計,當計長遠。

沅陵縣通過大抓基礎設施建設、狠抓項目監管、猛抓產業發展,激活以工代賑“源動力”,最大程度發揮以工代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助力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為群眾鋪開一條條廣闊的致富路。

2019年以來,全縣以工代賑新(改)建修復鄉村公路45公裡、人行道23公裡、保坎1185米、人行橋10座等基礎設施,解決6200人出行問題,實現灌溉稻田2100畝。

在搬遷群眾眼中,以工代賑項目不僅是一項就業增收的惠民工程,更是參與建設美麗家鄉的難得機遇,真正做到了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增強搬遷群眾安全感、歸屬感,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春光寸寸催人急。走在太安社區,處處都能看到勞作的辛勤身影。也許在他們心目中,土地和勞動仍然是他們難以舍棄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割離不斷的故鄉情結,是裝著過去時光的樹洞,也是安放心靈的住所。

從故鄉搬進新居,搬遷群眾像是一顆顆被剝離故土移栽到遠處的樹,肥沃富足但又充斥著生疏和不適。一個個以工代賑項目,如同一抔抔故鄉的老土,讓他們重新發出新枝與嫩芽。(瞿雲 賀子平 寧茜 戴昆霖)

來源:沅陵縣委宣傳部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