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長沙理工大學開展暑期專業調研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向前,竹林、溪澗、瀑布、果園、民宿、游客......一幅美麗的山村畫卷徐徐展開。
7月18日至22日,在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建新、副院長魏桃初、新聞系主任趙繼光、老師王春曉的帶領下,研究生暑期實踐團來到株洲炎陵縣進行暑期專業調研。本著青年學子助力鄉村振興、傳承紅色文化、深入了解縣級融媒體發展的實踐目的,調研行程分別前往了龜龍窩茶園、神農谷村、密花村、萬壽宮和紅軍標語博物館等考察地,最后在炎陵縣人民政府與炎陵縣融媒體中心進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給本次研學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茶香果甜民宿興,看鄉村拔節生長
翠綠的龜龍窩茶園、遐邇聞名的炎陵黃桃、錯落有致的民宿群......還未進村,實踐團成員的興致早就已經被這些炎陵“特色”提了起來。
仔細品味,慢慢把玩,茶之“色”“香”“睬”“韻”沁人心脾。龜龍窩茶園位於大院海拔1600—1800米的羅霄山脈中段,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生態茶園,被冠以“湖南十大最美茶園”的榮譽稱號。
不僅茶好,採茶也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夾住魚葉上的嫩莖,輕輕向上一提芽葉就採下來了,然后裝入竹簍。”實踐團成員跟著採茶大姐邊聽邊學著如何採茶。“看來這還是門技術活呢!”團員張盛楠笑著用筆記了下來。
據了解,龜龍窩生態茶園種植面積已達1450畝,年產干茶一萬多斤,出產的茶葉銷往多地。作為炎陵“三基地”建設重點產業之一的茶產業,為炎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隨著茶旅深入融合,龜龍窩茶園還開啟了副業,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游客們在此可體驗採摘茶葉、品茶等活動,還可以登上龜龍窩山頂觀雲海日出,賞繁星密布,享天然氧吧,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創收開拓了新途徑。
炎炎夏日,好茶還得配甜果。實踐團來到了林木蔥籠的神農谷村,這裡地勢海拔高,光照充足,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黃桃、奈李等水果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以靚、脆、香、甜美譽市場的“天上仙桃”是該地區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金黃色的果肉,濃郁香甜的汁液,優質的炎陵黃桃成為了農民的致富果。
旅游發展起來了,淳朴好客的村民打開家門,開辦民宿農家樂,用傳統手工制作的米酒、米粿、臘味、野菜,招待四方賓客。一百余戶貧困戶開展旅游相關產業,相繼脫貧。
鄉村振興落到實處了才有成效,振的是百姓的底氣,興的是村民的錢袋子。著眼於神農谷村的發展現狀,村副書記李黃強還有著更長遠的規劃,“必須要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積極引進實力企業和產業能人,對全村旅游資源進行整體包裝開發,打造特色民宿,發展鄉村旅游。”
不僅是神農谷村,密花村裡的民宿生意同樣火爆。“您好,稍等一下,這邊馬上為您辦理入住。”工作人員陳秀英正在給客人辦理入住手續,這樣忙碌的身影在多家民宿店裡隨處可見。這一忙起來,百姓生活就有了盼頭,脫貧致富自然是水到渠成。
茶果產業、民宿建設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下一步,他們將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打響“康養山庄”“生態山庄”的品牌。
革命故事與基建,追尋紅色記憶
“歡迎同學們來到毛澤東、朱德第一次會面舊址。如今,這裡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追尋紅色文化的足跡,實踐團來到了十都鎮萬壽宮,跟隨講解員再次回味歷史細節。
實踐團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烈們頑強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為繼續探索十都鎮的鄉村振興之路,實踐團成員們又來到了十都鎮政府辦公室,鎮長彭岳湘熱情的向實踐團成員介紹到,十都鎮之前是一個偏遠貧窮山區,有1.5萬人口,過去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生活在這裡的山民們世世代代靠著山上一點點竹木為生,擺脫不了貧困。
近年來,該鎮立足當地優勢,帶領村民們種植奈李、黃桃,始終堅持靠山興業,以業富民,把旅游產業鏈建設和特色農業發展相結合,在縣級融媒體的宣傳下,打造了神農谷、萬壽宮、大院農場,帶動了黃桃、土花豬等產業的農旅加速融合,打造了湘贛邊區鄉村振興示范旅游強鎮。
除了探尋古舊的革命遺跡,在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也是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進入館內,一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題壁畫讓人肅然起敬。充滿革命故事的陳列室、爬滿歲月痕跡的展品以及牆上模糊而鏗鏘有力的紅軍標語,讓大家瞬間穿越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近年來,紅色旅游掀起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學習“紅軍精神”,朴實無華的紅軍標語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著宣傳作用。實踐團成員表示,新時代的青年研究生一定要弘揚創新精神,用腳步丈量祖國山川大地,用手鐫刻時代樂章,才會不負人民。
縣級融媒校地合作,促雙向聯動發展
縣級融媒體作為主流傳播體系“最后一公裡”,是國家基層媒體建設的重中之重。為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和高校人才的充分利用,實踐團赴炎陵縣融媒體中心進行座談學習,該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炎陵縣融媒體中進行了校地合作簽約。
會上,炎陵縣融媒體中心主任謝睿平對該中心情況進行基本介紹。他表示,此次合作能夠形成良性互動,為鄉村振興工作添磚加瓦,中心也將堅持從培訓機制、政策、交通等方面盡最大努力給畢業生提供方便。
本次活動中,實踐團成員感慨道,黃桃、奈李、民宿等產業的發展,不僅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還為當地老百姓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產業增收機會,傳承了鄉村文化,留住了鄉愁。但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鄉村規劃引領不強、地區發展不均衡,規模化發展不足,軟硬件設施建設滯后,沒有形成產業特色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讓產業發展反哺於鄉村振興,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怎樣利用融媒體的力量,推動鄉村建設的發展,這將是實踐團此次實踐調研的意義和行動目標。(陽飄飄 張盛楠 王昕 聶偉)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