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陽湘陰縣:統籌水資源 做活“水文章”

402公裡江湖岸線,蜿蜒旖旎﹔160多個湖泊,波瀾不興﹔100萬畝水體,碧波動人……走進位於湖南三湘四水交匯處的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便如同走入一幅江南水鄉的水墨畫。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瀕臨南洞庭湖,居湘資兩水尾閭,河湖交錯,是典型的湖區水利大縣。水情是湘陰最大的縣情,水資源也成為湘陰人民引以為豪的一張城市名片。
近年來,湘陰緊扣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主題,圍繞優質水資源、持久水安全、健康水環境、宜居水生態、綠色水經濟等方面,主動作為,以水興城、以水活城、以水樂城,做活“水文章”。
伴水而生,在“利用”和“防治”中找到平衡支點
“靠喝地下水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城區居民今年年底將喝上湘江水。”湘陰縣委副書記、縣長劉世奇表示,該縣正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總投資8.14億元的湘江水廠利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取用湘江水作為飲用水源。目前,一期項目主體全面完工,管網工程完成75%,項目完工將惠澤30余萬群眾。
長久以來,湘陰取用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但近年時常出現供水緊張、水壓不夠的情況。曾有人大代表坦言,湘陰生在水窩子,如再不加強保護,會存在“沒水喝”的窘境。
為讓地下水“休養生息”,2008年開始,湘陰城區實施“封井改水”工程,籌措資金720萬元,鋪設供水主網管道4060米,完成了167戶住戶的分戶飲水改水工程。
同時,該縣完善了洋沙湖地表水廠工業供水管網配套工程﹔投入148萬建成城市綠化保潔地表水提水泵站,並封停工業企業地下水自備井,實現非生活性用水由地下水向地表水轉變,每年可以節約地下水資源1700萬噸以上。
愛水節水在湘陰縣已形成共識。湘陰建成重點用水行業節水型企業3家,建成節水型公共機構26個,改造城區老舊管網78公裡,2021年獲批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光大現代環保能源(湘陰)有限公司2021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節水企業。
水豐是湘陰最大的優勢,水患也是湘陰最大的隱患。如何在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災害中找到平衡點,是湘陰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湘陰上千畝的湖泊就有18個,要防澇,繞不開治湖。”在白水江堤壩,湘陰縣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秦獻鵬介紹,該堤壩既可以防洪,又可以泄洪,是湘陰城市防洪圈的最后一道閉環。
湘陰對白水江右岸5.76公裡堤防進行生態整治,不僅新建板橋進水閘、擴建東湖進水閘,還對東湖泵站和南門港泵站進行更新改造。由此,東湖、白水江與湘江實現互通。
“防洪抗澇時,東湖漬水能通過白水江排入湘江﹔而在枯水季,又能引流湘江水,通過白水江匯入東湖,讓東湖水生態水環境得到大幅改善,真正成為一湖活水。”秦獻鵬表示,目前湘陰已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工程閉環,全縣防洪排澇和水資源調蓄能力大幅提升。
澇情可控,旱情更要能防。今年,在面對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嚴重水文干旱和僅次於1961年的氣象干旱旱情,湘陰縣以“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滿足農業灌溉用水確保糧食安全”為目標,交出了大旱之年無大災的喜人答卷。
該縣嚴格執行“7531”抗旱調度機制,提前蓄水、加強引水、科學管水、打井找水,抓實抓細防旱抗旱的各項工作。截至目前,該縣今年已投入抗旱資金8254萬元、抗旱勞力80800人、機械設備30236台套,在外河架設臨時水泵73處、210台套、5994千瓦,提水1.11億立方米,抗旱灌溉面積57.362萬畝。
“水是生命之源,供水保障是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是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湘陰縣委書記李鎮江介紹,為進一步推進供水工程的鞏固提升,湘陰縣委、縣政府將供水保障工程納入全縣鄉村振興“十大引領性工程”,按時序督促推進。如今湘陰已建成27處農村供水工程,全部完成水源地達標建設。
緣水而謀,打造人水和諧的生態治理“新格局”
“快來看,監控拍到飲用水源保護地賽美水庫有人在垂釣。”“好,我馬上聯系賽美水庫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去現場處理。”在湘陰縣智慧河湖管理平台監控中心,賽美水庫的監控情況盡收眼底。
該平台於2021年7月初投入運行。目前,湘陰重點水域共布置熱成像雲台攝像機47處,實現對重點水域和岸線24小時全天候監控,並通過多鏡頭無縫拼接技術和鐵塔的高度優勢對水域和岸線實現180度的全景監控。
“保護區安裝的‘千裡眼’有效減輕了傳統巡湖的力度與經濟成本,還能幫助我們准確掌握保護區相關候鳥的棲息與遷移情況,為相關科學考察提供了重要數據。”湘陰縣河湖中心主任肖海介紹,智慧河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形成了水上、岸上、洲上、天上“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海事、水利、交通、漁業等多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實現了為南洞庭湖濕地生態安全保駕護航。
為織密河湖治理網絡,湘陰配備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共263名、河湖保潔員219名,“河湖長”“河湖警長”“河湖長+檢察長”機制和護河志願者工作站全面配套。同時,對全縣7條河流和18個主要湖泊進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方案編制,建立完善“一河一檔”“一湖一檔”,確保河湖治理規劃不留死角和盲區。
該縣還投入了超15億元的縣級環保資金,深入推進“洞庭清波”專項行動,創新開展“十大清湖行動”,高標准整治黑臭水體20處,天然水域全面禁止投肥投餌,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水是城市的眼睛,因為有了它們,湘陰之美更顯得嫵媚而靈動。
如今的漕溪港濕地公園,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城中,成為城區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曾經漕溪港水域形成的黑臭水體是湘陰縣出名的“老大難”。2017年開始,該縣著力對城區通達湖、東湖、洋沙湖、漕溪港等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對農村地區的白洋湖、范家壩、王家河、鶴龍湖等進行生態綜合治理。
湘陰縣共有262個入河(湖)排污口。該縣已投入570余萬元,對具備監測條件的215個排污(漬)口進行全面監測。今年1-10月,湘陰縣橫嶺湖總磷平均濃度0.057 mg/L,比去年同期(0.061mg/L)下降6.5%﹔虞公廟總磷平均濃度0.049mg/L,較去年同期(0.057mg/L)下降14%,臨資口、屈原湘江取水口、烏龍嘴斷面水質均穩定保持在Ⅱ類水質標准。
洋沙湖國家濕地公園、東湖生態公園(河湖主題公園)、橫嶺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鶴龍湖斗米嘴天然濕地等地風景宜人,湘陰儼然成為人水和諧共生、山青水更秀的新時代綠色縣城。
因水而興,“水生態寶庫”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走!去鶴龍湖吃螃蟹去!”如今,到鶴龍湖吃螃蟹正成為食客們的“共識”,這也是湘陰緊扣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主題、大力發展水經濟的一個縮影。
鶴龍湖鎮將蟹蝦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主旋律,按照“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以建設蟹蝦特色小鎮為抓手,從“特色、優質、融合”三方面精准著力,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如今鶴龍湖共發展蟹蝦、稻漁面積5.68萬畝,發展蟹蝦等特色水產3.57萬畝,年產鶴龍湖螃蟹近1600噸,小龍蝦超過3000噸。“鶴龍湖螃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鶴龍湖鎮先后獲評市農業產業化特色小鎮、省級特色農業小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不僅蟹蝦小鎮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通過蟹蝦這一龍頭產業的帶動,鶴龍湖也正逐步形成稻田蟹蝦綜合種養、鱸魚養殖、優質稻、毛芋、苧麻、蓮藕、特色混養等十大現代農業種植養殖示范園。
位於湘陰城區東南處的洋沙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地處湘江之濱、洞庭之南,地屬長株潭兩型社會濱湖示范區,湘、資、沅、澧四水交匯於此,是洞庭湖周圍湖泊與河流濕地的典型代表,於2021年入選省級重要濕地名錄。
洋沙湖域內河流形態自然、岸線優美、植被景觀秀麗、動植物豐富,成為周邊市民周末出行首選打卡地。今年十一期間,洋沙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客流量達10萬人次。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對原本就水系發達的湘陰來說,全面發展水經濟,必然需要推動航運經濟高速發展。
11月26日,《虞公港開發建設正式合作協議》正式簽約,湘陰虞公港這處航運寶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虞公港處於三塘鎮境內,位於湘江入洞庭的咽喉處、“一湖四水”交匯處,是湖南水運發展規劃中打造“一樞紐、多重點、廣延伸”港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省地理條件優越的內河港口,有望成為城陵磯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貨集散中轉港和服務長株潭地區的深水港。
據悉,該項目計劃2022年底開工建設,2027年底將全面建成規劃的12個泊位,港口通過能力達2800萬噸。虞公港建成后,長江水運將向湖南內陸延伸近100公裡,為湖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提供新平台、構建新引擎。
湘資兩水漫江碧透,濕地公園游人如織,青山島上候鳥翩躚,橫嶺湖裡江豚歡躍……今日湘陰,已捧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金字招牌。這座“水生態寶庫”,正錨定“河暢、水清、岸綠、堤固、景美”目標,借力水資源,在“強省會”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易和平 彭柳 周磊)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