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華:小小水蜜桃 領奏鄉村振興“四部曲”

如果要問,湖南江華哪兒的桃花最多?那肯定是野豬橋村了。如果要問江華哪兒的桃兒最甜?那也非野豬橋村莫屬了。野豬橋村位於橋市鄉東南部,是橋市鄉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村。江華縣委宣傳部、縣文聯鄉村振興工作隊自駐村以來,克服重重困難,走進野豬橋村的家家戶戶,千方百計幫助發展村級產業,帶領全村走上致富振興之路。
出奇制勝 打造“網紅”水蜜桃
野豬橋村四面環山,風景優美。然而,野豬橋村並不富裕,村集體經濟薄弱,並沒有自己的特色產業。看著滿目的青山綠水,工作隊也犯了愁。
在通過多方走訪,各方求証的基礎上,工作隊決定將野豬橋村水蜜桃種植與現代網絡營銷有機的結合起來,打造野豬橋村水蜜桃產業文旅融合基地。通過開設抖音營銷號、淘寶網店、網絡賞桃節、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對野豬橋水蜜桃進行全方位多媒體矩陣的宣傳營銷。
通過推廣,野豬橋村水蜜桃在縣內已經“耳熟能詳”,桃子成熟時節,到野豬橋自助採摘水蜜桃的游客絡繹不絕,兩廣客商也紛紛上門訂購,水蜜桃供不應求,一舉扭轉虧損狀態。桃花盛開時節,漫山桃花宛如花的海洋,游桃園、賞桃花成為縣內外游客休閑旅游的一項時尚。
村支書程智紅常笑瞇瞇的開玩笑:“我還真成了名副其實的‘’桃子支書”。”通過新媒體矩陣的營銷推介,野豬橋瑤家水密桃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網紅”水蜜桃,成為了村級產業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
歷經艱難 隻為那一灣清泉
野豬橋村屬於丘陵地勢,地面海拔高達350米,造成全村在持續的高溫干旱條件下階段性缺水,村內用水矛盾與日劇增。通過尋求送水幫助、實行分時分段供水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解決村民用水問題成了工作隊亟待解決的問題。工作隊通過多方調研、咨詢,決定在村中挖掘深水井。
由工作隊、村支兩委和施工人員組成的臨時勘察隊四處尋找適合開井的地方。烈日下,一根木棍,一個水壺,濕透滴水的衣服是這隻臨時隊伍最真實的寫照。年輕的工作隊員唐永健常自嘲的稱這支隊伍為“探險隊”。
經過一周的勘探,終於擬定了3個備選開採點。然而,連續兩個點均沒有挖出水源,臨時隊伍的情緒也低落到冰點。“還有一處,不要放棄!”工作隊長盤家燦給自己同時也是給隊伍打氣。為了贏得村民的支持,工作隊挨家挨戶到村民家中做工作。第三個點的挖掘終於開始了。
30米,石灰漫天,80米,濕土,130米,仍是石灰……最終在深入180米后,汩汩的水源噴流而出,在看到井水的那一刻,村民們焦急的臉上終於浮現出了笑容。經過測量,深水井日出水量達100噸左右,村民的用水難題終於得到了實質性的解決。
排憂解難,確保振興路上不落一人
鄉村振興與精准扶貧的有效銜接,關鍵在於鞏固精准扶貧成果,確保村民不出現規模性返貧。“不能因為精准扶貧轉為鄉村振興而出現返貧的現象”,工作隊深深的知道這一點。於是工作隊便成為了村裡脫貧戶、大病戶、特困戶、低保戶家裡的常客。在建立起完善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體系同時,工作隊熱心的為村民解決煩心事、操心事,做村民身邊的“貼心人”。
村裡老人李均華眼睛殘疾,家中電線老化,用電非常不安全,工作隊在了解到情況后,湊足了工具到李均華家中更換電燈開關,加裝電線盒。當時正值盛夏,老人家裡悶熱難當,工作隊員脫下的衣服,可以擰下汗滴。
“我總忘不了我們隊長那次拖著個涼拖,全身被汗水濕透,拿著工具修電線盒的情景。”工作隊員唐永健回憶。村民朱玉鑾,居住在村裡,多年來無戶口,工作隊在了解到情況后,積極與派出所聯系幫助其解決戶口問題,並辦理了養老保險。
對於村民的訴求事項,工作隊能答復的及時答復,能解決的就地解決,暫時不能答復或解決的問題逐項登記,建立問題清單,落實銷號管理,用心用情為民排憂解難。
鄉村治理 村庄舊貌換新顏
漫步野豬橋村,除了習習涼風帶來的微微清香,映入眼帘的更是那一條條干淨的村道、一棟棟整齊的房屋,與成蔭的綠樹交織出美麗的畫卷。工作隊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各項措施時,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改變村容村貌放在重要的位置。
鄉村振興不僅要“富”,更要“美”。談及村裡環境治理時,工作隊長盤家燦如是說。通過鄉村振興月例會、“屋場會”“板凳會”等新方式,工作隊充分聽取了群眾的意願,與村支兩委密切配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拆旱廁、擴村道、改水利,強保潔,通過一系列措施,野豬橋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唯有文明的鄉風,方能與整潔的村庄相映成趣”,工作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一陣地,發動村裡的黨員,積極開展“瑤都紅”志願服務。通過村庄大掃除,清理溝渠等活動,讓黨員干部的文明行為引領著村庄的文明新風。村道變得明亮整潔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更舒適了,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仿佛在肯定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果。
“我好像也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談及駐村工作時,工作隊員唐永健由衷的感慨。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推進,工作隊扎根鄉村,強基建、興產業、整村容,野豬橋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歐健)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